您的位置:首頁 > 資訊頻道 > 市州快報 > 白銀市

“苦瘠”褪去“甘味”來——白銀市靖遠縣箬笠鄉易地搬遷助推鄉村振興工作紀實

時間:2021-10-27 00:57:02來源:中國甘肅在線編輯:趙小春點擊:

中國甘肅在線白銀訊 這是前所未有的減貧實踐——大力實施扶貧治本之策:挪窮窩、換窮貌、改窮業、拔窮根。

這是擲地有聲的莊嚴承諾——決不讓一個貧困群眾掉隊,14585027貧困群眾搬出大山,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

2018年以來,靖遠縣箬笠鄉,一場改變貧困群眾命運的大遷徙生動上演。搬出世居的大山,作別眷戀的土地,向著希望遷徙。故園,不再是腸斷處;山外,此心安處是吾鄉

nEO_IMG_圖片1.jpg

希冀,跳出“窮窩窩”

一邊是連綿起伏的山巒,一邊是歲月沖刷的溝壑,若笠塬,靜默于大山深處,任時光無語

若笠,一個美麗的名字,但這里交通不便看病難、道路崎嶇上學難、山高坡陡產業起步難、生態脆弱改善生存環境難。一代接續一代,祖輩們靠著勤勞的雙手始終也沒有打開幸福富裕的生活密碼

在原箬笠鄉牛莊村咀社的老黨員馬志強的記憶中,故土的艱辛記憶刻入腦海,一生難忘。“說起老家的苦那是名副其實。高原旱地無論種多少十年有九年顆粒無收我們全家5口人15畝地廣種薄收,食不果腹。全家只有兩間土坯房人多不夠借村里的房子暫住靠天吃飯一年的收入勉強填飽肚子一年四季都是白水面條。平時家里最重要的活就是拉水我們村還算離黃河近一點的一個來回五個多小時架子車拉一桶水400最多可以堅持兩天。

除了取水之苦,生活的苦楚無處不在。村子距離學校約8公里家長半夜四點就起床張羅送孩子上學到縣城開一次家長會來回需要兩天遇到生病路陡車少到不了醫院小病拖成大病的屢見不鮮。

nEO_IMG_圖片2.jpg

圖為原箬笠鄉的農戶居住條件

在箬笠在外的游子提及故鄉,總會感嘆一句“想人不想地方”想人為什么又不想地方原來箬笠平均海拔1800山路十八彎十有九年旱滴水貴如油在這里有的老人一輩子都不曾離開過自己的村莊祖祖輩輩重復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為填飽肚子起早貪黑的的苦日子

苦瘠的地方,貧苦的日子,箬笠的“苦” 如此真切地鑲嵌在老百姓的衣食住行里 有形狀、有神態、有情節成為了一幅幅具體清晰的畫面組成了一代代大山兒女苦不堪言的人生。久困于窮,冀以小康。如何破解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困境?搬出去成為箬笠群眾最真切的渴盼。搬出去,是奔向美好生活的歷史選擇;搬出去,是走向脫貧致富的必由之路;搬出去,是實現綠色發展的必然抉擇。

安居,過上“新生活”

2018易地搬遷政策像一輪初升的太陽給整個箬笠鄉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希望乘著脫貧的東風在各級領導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下苦瘠褪去,甘味漸來,冬去春來,悄然換了人間。隨著基礎設施大力完善富民產業日趨成熟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箬笠鄉的父老鄉親終于苦盡甘來過上了幾代人魂牽夢縈的好日子。

nEO_IMG_圖片3.jpg

20196馬志強成為首批從箬笠大山深處搬遷出的村民。他們一家搬到了位于靖遠縣離縣城不遠的富民小區。望著眼前整齊有序的小區樓房馬志強感慨地說:“我是做夢都沒想到有生之年可以過上這么好的日子

說起新生活的甜馬志強拉開了話匣子。他告訴記者,住進樓房后不用挑水擰開龍頭就是自來水;不用生爐子暖氣干凈暖和。不用半夜起來送孩子下樓就是學校再也不用擔心下雨下雪孫子回不了家。兒子兒媳也在外面打工自己還在門口的香菇棚隔三差五打工一年也可以有一萬多的零花錢小日子過得很幸福

同樣從箬笠搬到富民小區的,還有楊天芳。48歲的她性格有點靦腆穿著干凈得體剛從香菇大棚干活出來微笑著和熟人打招呼農閑的時候她都在棚里務工一年收入2萬多兩個孩子一個上大學一個已經畢業加上政府的低保補貼生活比在老家好了很多說起搬遷后的新生活,楊天芳眼睛里有淚花閃爍。她告訴記者:“我一個人帶著兩個孩子以前在老家沒有自己的房子都是借住后來政府幫忙蓋了兩間老家的地我一個人也無法耕種主要靠政府低保過日子每年送孩子上學都是東拼西湊。自從搬到富民小區才感覺過上了好日子。

2018箬笠鄉14585027名老百姓被安置在金三角、壩吳、碾灣坪3易地搬遷安置點,其中貧困戶10574420人。投資1100.5萬元實施鄉村道路硬化、砂化工程,完成通鄉通村道路硬化28.21公里、砂化6公里、道路整修1.74公里、路基38.9公里、邊溝11公里。投資63.63萬元實施道路亮化工程,在升陽、曹峴2個村安裝太陽能路燈180盞。鄉村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配備全部達標,投資80萬元對鄉衛生院進行了改造,新建成村衛生室5個。投資220萬元建成若笠中心幼兒園,義務教育階段適齡學生無失學輟學;兜底保障實現應保盡保“兩不愁、三保障”全面達標

nEO_IMG_圖片4.jpg

 

樂業,踏上“康莊道”

搬得出、穩得住是總要求,能脫貧、可致富是硬道理。為做好搬遷后半篇文章箬笠鄉因地制宜,各顯所長,為搬遷困難群眾叩開了一扇扇脫貧致富之門。

蒙克強是箬笠鄉的老百姓易地搬遷后安置在了壩吳新農村。剛搬過來時由于分到戶的土地渠道維修等問題家里沒有經濟收入因此他和妻子到就近的香菇棚打工一年收入在30000多元。按蒙克強的話來說,自從搬遷后,“日子過得真舒坦!”

nEO_IMG_圖片5.jpg

圖為箬笠鄉搬遷安置點壩吳新農村

“搬出土坯房住進這么好的房子生活條件各方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和媳婦去年干了一年把家里的家具家電都添置齊全了。現在不僅住的好門口就可以掙錢再也不用背井離鄉去打工。”蒙克強笑言道

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在箬笠鄉這九個字被用實際行動詮釋了近年來箬笠鄉推進特色產業“覆蓋到戶、達標到人”,通過“龍頭企業+鄉合作聯社+村專業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按照人均5000元,戶均最高不超過3萬元標準,對壩吳及碾灣坪兩個安置區901戶進行了安置區后續產業發展配股,將1872.5萬元統一配股到鄉辦合作聯社集中發展安置區設施香菇脫貧產業園。同時,利用2018年結余資金35.65萬元和2019年產業鞏固提升資金143萬元為2018年未享受產業補助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統一配股聯合社,發展安置區后續產業。按照合作社與農戶簽訂的協議,累計分紅268萬元。爭取項目補助資金98.5萬元,建設保鮮庫7座,烘干房5座。通過縣域內“飛地模式”建成光伏扶貧項目,覆蓋11個貧困村1110戶貧困戶,配股資金達到2220萬元。同時,該鄉還成立扶貧車間8座,帶動11個貧困村群眾104人實現就近務工,開發鄉村公益性崗位105,每人每年補助6000元。

nEO_IMG_圖片6.jpg

 “以前的老家為了生活兒女們還是要出去打工一走就是幾個月我在家照顧孫子半夜起來送孩子上學遇上刮風下雨孩子根本上不了學。現在出門就是學校孫子去學校后,我就在香菇棚打零工掙點零花錢。這日子,以前想也不敢想。”今年58歲的鄧萬福現居住在富民小區,也是箬笠鄉的異地搬遷戶看到記者,她滿臉笑容地講述著著新生活

遷出窮山窩,出彩新生活。在易地扶貧搬遷這張試卷上,箬笠鄉奮筆書寫著自己的答案。結合農村“三變”改革,該鄉采取各類措施,爭取項目資金,在全鄉范圍內推廣種植全膜雙壟溝播玉米種植技術,每年面積穩定在3萬畝以上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在中藥材、馬鈴薯、旱作大蒜(百合)、灘羊養殖、旱塬西瓜、小雜糧等六大特色產業基礎上,優化產業布局,加快各產業集中度,建成大蒜、中藥材、旱塬西瓜、百合標準化種植基地各一個。在周楊、米塬、雙合、若笠、曹峴建成4個標準化養殖場,全鄉灘羊存欄量達12500農業現代化程度不斷提高。

同時,以農村經濟制度改革為抓手,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土地流轉步伐,推動農業產業標準化建設。天津和平區幫扶建設的香菇產業園建成投產,年產香菇80余萬斤。引進文冠果深加工企業一家,通過加強管護和補植補造措施,全鄉文冠果種植面積已達6萬畝。農村集體經濟不斷壯大。全鄉11個貧困村村集體資金注入量達到1709.2萬元,其中:中央和省級補助共注入資金364萬元、扶貧互助資金劃轉484萬元、壯大村集體經濟820萬元、縣級統籌8萬元、幫扶單位及社會各界捐助33.2萬元,村集體經濟發展后勁持續壯大。

nEO_IMG_圖片7.jpg

圖為箬笠鄉安置點富民小區農戶新家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要做到脫真貧、真脫貧。回眸脫貧攻堅艱辛歷程,展望鄉村振興美好愿景,箬笠鄉正澎湃著奮發圖強、勇于突破的精神脈動。行進在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征途上銳意奮進的箬笠越來越有底氣、越來越有力量金樹棟 韓敏

相關文章
中國甘肅在線關于我們|媒體合作|廣告服務|版權聲明|聯系我們|網站地圖|友情鏈接 | 友鏈申請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