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來之不易的成績單
——金昌市非公經濟快速發展探秘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今年,在整體經濟普遍低迷的形勢下,我市非公經濟發展卻逆勢上揚,交出了一份優異的成績單:截至目前,全市非公經濟實現增加值19.9億元,占GDP比重為25.6%;實現非公經濟稅收1.7億元,同比增長29.7%;實現非公固定資產投資9.3億元,同比增長16.8%;實施非公經濟招商引資項目151項,到位資金90.7億元;全市“個轉企”戶數達到199戶,完成年度目標任務的185%;新申報甘肅省著名商標7件,培育中國馳名商標3件;培育規模以上非公企業12戶。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均呈兩位數以上增長,創歷史新高!
政策支持,使非公經濟發展“底氣更足”
在今年2月份市政協七屆六次會議上,市民進、市民建提出了《關于引導非公企業加強管理,推動我市民營經濟戰略升級的建議》,這充分體現了市政協及社會各界對我市非公經濟發展工作的關注和支持。此項建議被列為重點提案后,市政府高度重視,召開交辦會,交由市工商局具體承辦,相關部門密切配合,著力推動全市非公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制定和完善各項政策、制度,健全考核體系,把大力發展非公經濟和“3341”項目工程作為經濟止滑回升、轉型發展的重要抓手,千方百計調結構、促轉型,按照“做優一產、做強二產、做大三產”的發展思路,著力培育發展新動能、拓展發展新空間,全市非公有制經濟保持了平穩較快發展的良好勢頭。
為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市上制定出臺了一系列鼓勵和支持非公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加強了對非公經濟發展的指導、協調和服務。今年,市政府又出臺了《關于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意見》和《關于進一步做好新形勢下就業創業工作的實施意見》兩個重要文件,通過用足用活就業政策、積極搭建創業平臺、多方位提供就業融資支持、多途徑優化就業創業服務等措施,大力開展全民創業活動,為非公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截至6月底,全市注冊登記各類非公經濟市場主體28847戶,同比增長8.6%;從業人員10.12萬人,同比增長5.3%。完成就業技能培訓8571人,崗位技能提升培訓1228人,創業培訓869人,職業技能鑒定11907人。為1119名創業者發放創業擔保貸款10125萬元,直接帶動就業2534人。積極爭取就業專項資金3844萬元,申報省級創業帶動就業扶持資金220萬元。
今年,市級各部門結合實際,下發了《金昌市支持服務業加快發展實施意見》《金昌市專利申請資助辦法》等9項支持非公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營造了有利于非公經濟發展的政策、法治和市場環境。
同時,我市認真梳理全市各級各部門出臺的扶持非公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建立了“銷號臺賬”,注重看政策落實了多少,落實效果如何,還有哪些政策沒有落實,著力打通政策落實“最后一公里”瓶頸。為了加大非公經濟發展宣傳力度,市工商局、市工商聯編輯出版了金昌市《推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政策選編》,發放到全市4800多家非公企業,并通過舉辦非公經濟人士座談會、工作推進會、報告會、演講比賽、“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等方式,講解政策,推動政策入企到戶,進一步提高政策知曉率。
財政金融扶持,使非公經濟發展“腰桿更硬”
今年,市級財政安排支持非公經濟發展資金1.17億元,其中:文化旅游發展專項資金1億元、創業創新引導專項資金1000萬元、小微企業“助保貸”風險補償金500萬元、電子商務發展專項資金200萬元,重點用于支持非公經濟和中小微企業發展。這樣大的資金支持力度,為歷年少有。
為進一步推進我市小微企業互助擔保貸款工作,市非公辦制定了《金昌市小微企業互助貸款風險補償擔保基金分池管理實施辦法》,已提請市政府有關會議研究通過后執行。市級財政擬安排500萬元作為小微企業互助貸款風險補償擔保基金,以進一步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渠道窄的問題。
面對復雜嚴峻的經濟、金融形勢,我市緊緊圍繞“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助推經濟轉型”這個中心,切實加大對非公企業、小微企業的資金投放量。創新工作模式,協調各銀行業金融機構充分發揮票據貼現補充信貸規劃的作用,主動為企業辦理票據融資業務;協調各商業銀行召開重點客戶聯席會議,專題研究重點客戶貸款問題,對陷入經營困難的重點客戶采取不抽貸、不壓貸,幫助其盡快脫離虧損困境;依托市“助保貸”基金,逐步擴大小微企業的助保貸款規模。截至6月底,全市10家銀行共與160戶企業簽約131.04億元,其中固定資產項目貸款51.15億元,流動資金貸款79.89億元。目前,已累計向127戶簽約企業發放貸款60.98億元。其中,全市“助保貸”貸款余額達1.2億元,近60家小微企業從中受益,金融對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進一步凸顯。
人才培訓,為非公企業提供“智力支撐”
為促進非公經濟健康發展,我市定期舉辦中小企業人才招聘會,鼓勵畢業生到非公企業就業,為非公經濟和中小企業提供人才服務和智力支持。引導民間投資參與能源、教育、醫療、文化、旅游等領域建設,支持軍轉干部、高校畢業生、下崗失業人員和返鄉農民工自主創業,鼓勵農業科技人員帶薪創業,激發了全社會創業熱情。
市上制定出臺了全市非公經濟人才培訓整體規劃和2015-2016年非公經濟人才培訓計劃,組織非公經濟人士分期、分批到四川、江蘇等非公經濟發展發達地區觀摩學習,不斷壯大我市非公經濟人才隊伍。去年以來,全市共組織舉辦非公經濟人士綜合素質能力提升培訓班3期,培訓非公企業負責人300余人次。今年,繼續組織非公企業家和非公黨組織黨員,到浙江大學和武漢大學等地學習交流、開闊視野、引進項目、提升素質。提高非公企業人才隊伍整體能力與素質,為全市非公經濟發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改革創新,助力非公企業“升級做大”
9月14日上午,在市政府政務服務中心工商窗口,市工商局工作人員向企業主頒發了全市首張“五證合一、一照一碼”營業執照。這是繼去年“三證合一、一照一碼”改革后,我市商事制度改革的又一重大舉措。
從2009年7月的個體戶,到2011年11月的城關鎮三晉元酒店,再到2016年6月的永昌縣三晉元餐飲有限公司,變化的不僅是名稱,更重要的是規模的擴張和實力的增強。“三晉元”是我市非公經濟“個轉企”、做大做強的一個典型。
近年來,我市積極引導非公有制企業按照現代企業管理模式,大膽探索,改革創新,努力實現管理制度創新和經營機制創新,幫助企業從傳統的家族式、作坊式管理體制逐步向有限責任公司形式轉變,再向股份制、集團化的道路邁進,走現代化經營之路。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市共有199戶個體工商戶成功轉型升級為非公企業,同比增長185%。同時,引導非公企業經營者自覺學習市場經濟、法律、營銷、管理知識,努力改善知識結構,開闊視野,培養和練就非公企業家的雄才大略和勇于創新、敢于競爭的現代企業家精神。通過努力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促進非公企業由分散的小規模經營向規模化、集約化經營轉變,提升企業社會化程度,充分利用市內市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促進企業做大做強,提高產品質量和檔次,提高企業運行質量。
全面推進工商登記制度便利化改革,積極實施“先照后證”和“三證合一、一照一碼”登記工作,激發了非公經濟發展活力和創造力。從今年9月14日起,又在全市范圍內全面推行“五證合一、一照一碼”制度,進一步降低企業創辦成本,減少辦事環節,提高服務效率,優化營商環境。不斷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放寬限制、下放權力、簡化手續、提高效率,進一步清理和減少阻礙非公經濟發展的行政許可事項,清理和取消了一批行政審批事項和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在市政府政務服務大廳和開發區管委會政務服務大廳設立工商窗口,推行“一站式”辦公和“一條龍”服務,健全完善“一門受理、統籌協調、一站服務、限時辦結”的運行方式,對凡是行業組織或者中介機構能夠自律管理的事項,政府部門全部退出;凡是可以采用事后監督和間接管理方式的事項,一律不設前置審批,努力為各類投資主體提供高效服務。截至目前,市級具有行政審批事項的部門由42個減少為37個,行政審批事項由2012年的457項,縮減為217項,減幅達52%;市級非行政許可審批項目已全部退出行政審批項目目錄,不再保留“非行政許可審批”這一類別。為健全完善服務體系,我市設立了非公企業發展承載區,由政府統一規劃和建設配套基礎設施,提高配套承載能力。積極推行產品項目、公共設施、環境保護、物流傳輸、管理服務“五個一體化”模式,為園區建設、項目推進和產業發展創造良好條件。目前,金川有色金屬新材料產業孵化基地、河西堡鎮循環化工產業孵化基地、永昌中小企業及農副產品加工孵化基地正加快建設;全市科技孵化器技術研發平臺、創業創新平臺、技術成果交易平臺、檢驗檢測平臺、電子商務平臺、投融資平臺、中介咨詢平臺及公共服務平臺等配套設施,正在完善。此外,我市還積極創建創客空間、創業咖啡、創新工廠等新型孵化模式,建設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開放式的眾創空間。目前,甘肅有色金屬創新創業示范園項目即將建成,“紫金家園眾創空間”等項目順利推進。(來源:每日甘肅網)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