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資訊頻道 > 市州快報 > 隴南市

徽縣稻坪村:一個沒有“失望”的地方

時間:2020-05-01 16:42:07來源:中國甘肅在線編輯:趙雨婷點擊:

“這個小山村能讓各種人體驗到不同的樂趣!能夠滿足人們各種尋夢之旅!這里沒有失望!”來自己蘭州的游客黃先生用滿足的語氣說道,“五一長假,我要邀請我的親戚好友一起來稻坪村。”

隨著“五一”長假進入倒計時,因疫情防控需求,跨省、長途和出境游受到限制,今年“五一”省內游、本地游、周邊游成主流。然而,在徽縣江陵鎮有一個神奇的小山村,像一顆明珠一樣吸引了眾多省內和周邊游客的眼球,她就是稻坪村。

世外桃源般的稻坪村,汲取了山水的神韻,枕著大自然賦予的生態瑰寶。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徽縣嘉陵鎮稻坪村堅持以綠色發展引領生態振興,用青山綠水的底色、高品質生活的主色、高質量發展的亮色,描繪出一幅欣欣向榮的畫卷。

2017年,稻坪村被列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2019年先后被列為國家3A級景區、甘肅省文化遺產“歷史再現”工程博物館。

綠水青山  心靈在這里平靜

暮春的稻坪村,遠山、竹林、溪水、秋葉,構成一幅幅美不勝收的錦繡畫卷。遠眺,漫山蔥蘢,白色的七里香點綴其中,古民居青色的屋頂在其間若隱若現;深入其中,巷道幽深,雞犬相聞。

行走在稻坪,感受美麗田園景致,傾聽鄉親們講述美好生活,見證良好生態正成為鄉村振興的支撐點。

“這里的山水好像蘊含著靈氣,每次來到稻坪村,心靈就會特別的平靜。遠離塵世的喧囂,傾聽大自然的聲音,此刻,整個身心就像融入進了母親的懷抱!”來自徽縣的本土女詩人高莉珠女士這樣詮釋稻坪村的山水。

桃源溝,一個不被世人了解的秘境,溝內,鳥鳴、瀑布、亂石、竹林、山洞、燕子石,動中有靜,動靜結合,身在其間,便得世外之境,身心皆得自在。

“生態資源是稻坪村最寶貴的資源,生態優勢是稻坪村最具競爭力的優勢,生態文明建設也是稻坪村最花力氣抓的建設。”幫扶單位隴南市委組織部干部吳康平介紹說。

走進稻坪村可以看到,居民房前屋后干凈整潔,公共場所沒有生活垃圾。進村大道、小道、廣場等公共場所,每天由保潔員負責打掃,村內垃圾桶堅持做到日清日潔。

近年來,徽縣嘉陵鎮稻坪村堅持以綠色發展引領生態振興,用青山綠水的底色、高品質生活的主色、高質量發展的亮色,擘畫出一幅欣欣向榮的畫卷。

文化底蘊  “鄉愁”在這里沉淀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漫步村內,是記憶里的鄉村味道。鄉愁對于稻坪人來說,是綿延一生的文化記憶。

在這里有我們失去了卻無法忘懷的美好記憶,依如昔日的林盤院落、小橋流水、炊煙牧笛,依如雞犬相聞、水車嘎嘎、耕讀傳家……

“這里的罐罐茶真好喝!就像小時候媽媽做的味道,真讓人懷念”正在品嘗罐罐茶的游客張麗萍感慨的說。

曾經村民家中自己喝的罐罐茶,如今卻成為稻坪村的一張名片。在村民尹玉珍家中,圍著火盆,一邊吃烤饃,一邊喝著罐罐茶,聽著尹玉珍唱的小曲,講述哪些過去的事,兒時的場景變會呈現在眼前。

稻坪村聞名遐邇的傳統古村落,尤以清初尹老爺的古宅大院而聲名遠播。據統計,有證可考從尹舉人開創基業距今,尹家至少已有200多年家史。現存有古宅27座104間,保存較完整的有24座95間,其規模和價值在全市同類村落中首屈一指。

稻坪村把弘揚鄉土文化、彰顯鄉土特色擺在了突出位置,堅持在繼承中發展與創新,加大古村落古民居保護力度。對老建筑進行及時修繕,充分挖掘地域鄉土文化本質,結合村落現狀進行合理規劃,將村落規劃布局、民居形態、鄉土景觀、產業布局等問題進行整體考慮,將鄉土元素融入村落整體的歷史風貌之中,再造融通歷史和當下的活態鄉村生活,真正讓古村落古民居成為“鄉愁”守望地,讓傳統古建筑“活”在當下。

巷子還是原來的巷子,誘惑舌尖的美味已讓眾口不再難調。有正宗、地道的小吃,也多了口味絕佳的“九碗三行子”,甚至還能尋覓到就算在縣城也難得一見的美食。

淳樸民風 “家”的韻味更加濃郁

“來了啊!來,趕緊屋里坐,喝杯水,歇一歇!”每到一處院落都會有淳樸的村民熱情的招呼聲,都會有人主動來給游客介紹自家宅子的故事。路上遇見每一位村民都會報以憨厚的笑容,一聲來了啊!給人以游子回家的感覺。

在村子漫步,是件既愉悅又長知識的事情。隨處可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古代圣賢、成語故事等10多個系列,數十幅墻壁繪畫栩栩如生,濃濃的文化味兒鋪面而來。

在稻坪村黨支部書記尹守明看來,村子美麗基礎設施完善的“硬實力”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而淳樸民風更是能夠讓游客流連忘返、賓至如歸的根本。

稻坪村在黨支部領導下以社為單位開展村民自治。一方面,定村規,革除陋習,化解矛盾;另一方面,立民約,實施“傳家訓、育家風、立家教、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活動,厚植美德,弘揚正氣。以《村規》、《民約》為抓手,使得村民對自身和他人行為的“是”與“非”有了更加客觀的判斷,“遵規光榮、違約可恥”的良好輿論氛圍逐步形成,農民群眾生活幸福感不斷提升。

通過完善規范村規民約,建立了黨委領導、政府引導、村級組織主導、村民廣泛參與的鄉村治理體系,增強了農民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督的能力水平,參與村級事務的積極性、主動性明顯提高,農村治理水平有力提升。(通訊員:賈寒峰)

相關文章
中國甘肅在線關于我們|媒體合作|廣告服務|版權聲明|聯系我們|網站地圖|友情鏈接 | 友鏈申請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