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兩當縣立足資源和生態環境優勢,把中藥材作為助農持續穩定增收的一項富民產業,通過強化規劃引領、科技支撐、政策扶持、技術保障等措施,不斷推動中藥材產業向規模化、產業化、集約化方向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
加強領導,抓好產業布局。按照“兩主四輔”特色產業發展思路,組織成立了中藥材產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實行縣級領導包片、部門一把手包鄉鎮、技術干部包基地推進機制,夯實產業發展責任。制定了《兩當縣中藥材產業發展規劃》,確立了“擴規模、提品質、樹品牌、增效益”的工作思路,在種植品種上以市場適銷、投資小、見效快為目的,充分結合蜜源植物和旅游花卉種植,采用“藥+藥”、“林+藥”、“藥+草”、“糧+藥”等立體生態種植模式,發展以柴胡、桔梗、黃芩、黨參等品種為主的道地藥材,形成了8個淺山丘陵區鄉鎮種植中小藥材,4個深山高寒陰濕區鄉鎮種植菌類藥材為主的兩大中藥材產區。
加快發展,推進基礎建設。狠抓中藥材基地建設、新品種示范等各項措施落實,在淺山丘陵區建成以柴胡、桔梗、黃芩、苦參、丹皮、川芎為主的中小藥材種植示范基地0.3萬畝,在深山高寒陰濕區鄉鎮建成天麻、豬苓等菌類藥材種植示范基地0.2萬窩,并建成中藥材新品種試驗示范點4個,試驗示范面積0.1萬畝,進一步加快了全縣中藥材產業發展,提升了中藥材產業化發展水平。
強化扶持,注入發展動力。制定印發了《兩當縣特色產業發展獎補辦法》,累計發放獎補資金119.7萬元對當年種植藥材面積超過3畝以上的群眾進行資金補助;縣財政每年至少落實200萬元中藥材產業發展專項基金,重點支持基地建設、企業培育、新產品研發等,促進中藥材產業規模化發展。同時,開展中藥材種植保險試點工作,采取“財政拿一點、企業投一點、農戶出一點”的辦法,不斷擴大中藥材保險試點范圍,有效降低了農戶種植風險,激發了農民自主發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截至目前,全縣種植中藥材6.5萬畝,預計今年新增1.5萬畝,到年底我縣中藥材種植面積將達到8萬畝。
精準培訓,提高種植效益。結合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項目,在各鄉鎮舉辦中藥材種植技術培訓班,并組織技術人員深入生產一線,根據問題有針對性的開展技術培訓,幫助農戶解決種植管理過程中技術難點問題,使農戶的種植管理水平得到顯著提高。截至目前,共集中舉辦培訓班5期200多人次,分散指導服務蜂農1600余人次,發放技術資料600余份。(張小靜)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