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資訊頻道 > 市州快報 > 隴南市

隴南兩當:嘉陵江畔追“夢”人

時間:2020-07-05 21:47:21來源:中國甘肅在線編輯:趙雨婷點擊:

在嘉陵江畔半山腰的西坡村,有一位執著追“夢”的年輕人,他的“夢”是讓村里所有的貧困戶人口全部脫貧,讓全村所有的非貧困人口都過上好日子,而這個年輕人便是西坡村的黨支部書記、西坡鎮西坡村金源農業綜合開發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馮治義。

馮治義生于1978年,兩當縣西坡鎮西坡村人,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農家子弟。打他記事起,母親總是拖著多病的身體整天為他們姊妹4人縫縫補補、洗洗涮涮。父親除了種地,還要去幾公里以外的西坡煤礦一號井下井挖煤,掙幾個零花錢。

為了減輕父母的負擔,初中畢業之后,馮治義毅然放棄了繼續求學的機會,走上了務工之路,他先到兩當縣城修了6年汽車,然后拿著打工攢的幾千元錢,回家創辦了一個家庭養蛇場,開始了長達3年的養蛇產業,2007年他被群眾選舉為西坡村的村主任。

2014年9月,36歲的馮治義,在全村黨員大會上,被推舉為西坡村的支部書記。上任伊始,工作千頭萬緒,感覺無處下手,煤礦因效益不高而停產,農戶失去了掙錢門路,收入迅速縮水,返貧現象開始顯現,面對這些情況,作為村支書的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村里的父老鄉親推舉他,信任他,他必須擔起這份責任,為大家做點事情,他決定先入戶了解情況,摸清底子,再做打算。

從那一天起,無論是諞傳聊天的人群中,還是農戶家里的炕邊上,都會出現一位年輕的后生,不管晴天還是雨天,從不間斷,在跟村民的交流過程中,他感受到村民的質樸和熱情,慢慢地他融入了村民的生活之中。漸漸忘記了心中的急躁,冷靜的考慮全村脫貧攻堅的發展計劃,通過一段時間的接觸,村民對他的信任度也在增加,有事情第一個想到的便是他,當然,他也會認真地幫助村民。現在,他已經跟村民打成一片,生活上得到了村民的幫助,工作上也得到了村民的信任和支持,這一切都讓馮治義的脫貧之“夢”變得更加絢麗多彩。

西坡村地處半山腰,與東坡村遙遙相對,雞犬相聞,F有農戶114戶,309人,耕地1209.35畝,人均占有耕地3.91畝,經濟收入排在全鎮的后幾位。該村公共基礎設施薄弱,群眾思想觀念陳舊,產業發展緩慢,群眾收入不高,等靠要的思想嚴重。這些狀況讓他深感無奈,一度產生撂挑子不干的想法,一次在跟鄰居閑聊時,一位老人無意中說的一句話,再次激發了他的創業激情。決心為家鄉的父老鄉親做點事。  

馮治義決定首先創建一個產業基地,再成立一個合作社,依此為平臺,帶動村民脫貧致富。經過一段時間的考察確定在西坡煤礦廢棄的礦區——金洞崖,創建生態養殖種植項目,大力發展林下經濟,每天他都步行十幾里,背上饃,帶著水,穿過礦區,沿著充滿希望的崎嶇山路,來到工地,平整場地,修房建屋。這里是他創業的地方,也是他心中最美的地方。選擇在這里創辦合作社,雖然不是他一生的理想,但卻是他一生夢想開始的地方……

金洞崖靠近森林,氣候條件優越,自然資源豐富,特別適于核桃的栽植、花椒和香菇的栽培。周邊場地大,水草豐富,更加適應土雞和中蜂蜜養殖,除此之外,這里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山野菜。還有艾草、車前子、柴胡、黃姜子等中草藥,說白了,這里的溝溝坎坎都有寶,根根苗苗都是錢,這也是他選中此地創建種植和養殖基地的原因。

懷著對家鄉這一片沃土的熱愛和深情,經過一段時間的精心準備,馮治義的金源農業綜合開發專業合作社,于2014年10月正式掛牌成立,用一種近乎新的經商模式繼續實現自己的脫貧夢想和人生價值。

多年的農村工作經驗告訴馮書記,單靠種植糧食作物,要想脫貧非常難,本村交通方便,蜜源植物豐富,很適合土蜂養殖,而且縣鎮為擴大土蜂養殖,每年都給予優惠政策。一個想法在大腦中萌生,利用山腹地的良好生態環境,大力發展土蜂養殖,保持了傳統的自然放養方法,產出的純天然土蜂蜜。說干就干,多方奔走,爭取信用社貸款30萬元,購買土蜂400箱,創辦了土蜂養殖示范點。

金源農業綜合開發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馮治義在電話里說:“今年雖然受疫情影響,本地市場受到影響,但是咱兩當的蜂蜜品質好,無雜質,深受用戶喜愛,通過網上銷售,去年搖的1000斤蜂蜜很快就賣光了,收入5萬多元。如果蜜源充足的話,預計今年的蜂蜜收入會比去年更好!

在產業發展方面,馮治義緊緊把握發展農村經濟產業,從增加農民收入,努力為村民要效益這個工作重點入手,積極幫助貧困戶脫貧致富。去年,許多貧困戶缺乏資金,想搞養殖,無力購買養殖所需的設備、飼料及雞苗,了解情況后,他多方奔走,先后與本村養殖大戶及附近養殖場聯系,為村民解決了30萬多元的養殖設備、飼料及雞苗,使村民及時、順利的搞起了養殖。

按照合作社成立時的要求,繼續實施“小群體大規!睅Ц荒J,即:農場免費給農戶提供脫溫雞苗,農戶帶回自家里,利用房前屋后空地進行糧食飼養,生產的雞蛋由農場以保底價回收,蛋雞產蛋率下降后(平均1年),農場再將蛋雞統一銷售,銷售所得按農戶8成,農場2成進行分成,讓農戶在零風險的情況下通過雞蛋和蛋雞兩個方面都實現增收。通過這種模式,將農場集中養殖轉化為群眾分散養殖,既減輕了農場壓力,規避了疫情風險,保障了雞蛋品質,還帶動了更多群眾發展蛋雞產業。該模式共帶動192戶群眾發展綠殼蛋雞養殖3萬羽,年銷售雞蛋450萬枚、蛋雞3萬羽,實現銷售收入780萬元,年純利潤達519萬元,幫助戶均年增收1.65萬元。蛋雞養殖過程中,村支部負責對農戶的雞蛋的回收,將農場到各家各戶收取雞蛋的成本轉化為村集體收入。協調處理農場與農戶之間出現的矛盾,監督蛋雞用糧食喂養,組織開展養殖技術培訓。農場按照村支部收取雞蛋的數量,每枚雞蛋提成5分錢。村支部共代收雞蛋140余萬枚,年增加村集體收入7萬余元。

金源農業綜合開發專業合作社充分發揮了區位優勢和龍頭帶動作用,確立了“合作社+基地+農戶”的多元化扶貧模式,成功探索出了一條勞務就業、產品收購、基地帶動、技術扶貧為一體的產業化扶貧新路子,全力助推脫貧攻堅工作。合作社招收工人時,他優先招錄建檔立卡戶、零就業家庭的人員,靈活設置臨時工、季節工等崗位,真正讓鄉親們實現了在家門口上班就業的愿望。目前,合作社20余名員工中,就有13名員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馮李強便是其中一員,他通過在合社打工增加了收入,從而實現了脫貧,他高興的逢人就說“現在我們村很多人都在蜂場里干活,一邊打工,一邊學習養殖技術。這幾年,我在蜂場學到了很多土蜂養殖技術,就幫忙管理蜂群,一年也能掙好幾萬塊。”從他滿臉的笑容中就能看出他對養蜂事業的樂觀和自信!

俗話說要想富先修路,尤其對于產業帶頭人馮治義來說,修通產業道路的意義不言而喻。經過反復考慮后,決定自費修一條從西坡村到產業基地的盤山路。

他不顧家人反對,拿出家里之前種香菇攢下的7萬余元,叫來大型機械,經過3個月奮戰,終于打通了這段產業道路,徹底解決了“生產資料上不去、新鮮農特產品下不來”的尷尬歷史。

現在,從西坡村出發,經過西坡煤礦后,沿著盤山道路,一路驅車前行,經過10多分鐘車程,便來到了馮治義帶領村民在山梁上開辟出的產業新天地。可就在幾年前,這段10多分鐘的道路卻要花費半個多小時,而且只能是小型摩托通行,汽車根本上不去。

路通了,生產資料進得去,里面新鮮的農特產品拉出來也能賣出好價錢。馮治義的特色產業發展和銷售也隨之進入了快車道。截止2019年9月,合作社累計發展花椒150畝、中華蜂200箱、散養雞存欄量4000只,年出欄量20000只,吸納15戶貧困戶投資投勞,有效帶動村民致富增收。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身為西坡村黨支部書記的馮治義始終銘記自己肩上所擔負的責任。發展產業以來,他通過村民土地入股和勞動力入股的方式,引領廣大村民壯大村集體產業規模。村民種花椒缺技術,馮治義帶領大家集體到臨近的鳳縣取經學習;村民上山勞動缺宿舍,他拿出2萬多元為大家修建了寬敞整潔的社員宿舍;村民養雞缺少飼料藥品,他向其他縣區協調調運零差價賣給農戶。正是這樣的小事,讓西坡村的村民緊緊團結在一起,形成合力發展產業。

站在山梁上向山下放眼望去,栽種的花椒樹、樟子松苗整齊排列,中華蜂蜂箱錯落有致,桃樹梨樹碩果盈枝,一只只散養雞在山野中穿梭覓食,儼然一幅生機盎然的鄉村振興圖景。

如今,馮治義的脫貧“夢”已經圓滿,而致富奔小康的“夢”仍在進行中,他每天依然行走在這條山道上,因為他堅信,致富奔小康這條路會越走越寬,而致富奔小康的“夢”也會越做越美。

/王玉良

相關文章
中國甘肅在線關于我們|媒體合作|廣告服務|版權聲明|聯系我們|網站地圖|友情鏈接 | 友鏈申請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