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資訊頻道 > 市州快報 > 隴南市

隴南市武都:池壩的蝶變,舊貌換新顏

時間:2020-11-18 14:57:17來源:中國甘肅在線編輯:王海燕點擊:

中國甘肅在線武都訊(通訊員焦小菊)隴南市武都區池壩鄉,因為脫貧而變美:硬化路,自來水,安全房,健身廣場,娛樂設施,樣樣俱全。夜晚街道亮堂堂、中藥材產業遍溝梁、鄉村旅游人氣旺。2019年全鄉實現脫貧摘帽,2020年實現3170人穩定脫貧,貧困發生率降至0%,全鄉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8600元。

從貧窮落后到脫貧致富。池壩鄉蝶變的背后,離不開區委區政府的堅強領導;離不開歷屆池壩鄉黨委、政府敢于挑戰貧困的鏗鏘步伐;離不開各級幫扶單位的大力支持,也離不開全鄉黨員干部群眾,脫貧攻堅,不獲全勝決不收兵的堅定意志。正是這一切匯聚了池壩鄉脫貧攻堅的磅礴力量!   

過去的池壩鄉,長期村落凋敝、許多村民蝸居在破爛不堪的土胚房里,廚房里煙熏火燎、人居環境臟亂差。運輸主要靠人背馬馱,交通不便,人稱“爛泥溝”,是典型的深度貧困鄉。全鄉轄7個行政村,均為貧困村,2013年,建檔立卡貧困戶9183515人,人均可支配收入1466元,貧困發生率55.9%

池壩鄉以黨建引領促脫貧為突破口,推進“四抓兩整治”、示范點創建和黨支部建設標準化工作。大力整頓軟弱渙散黨組織,對不勝任現職的黨支部書記進行了撤換,完成了7個村的“一肩挑”工作,4個村配備了專職化書記和文書,為全鄉全面打贏脫貧攻堅站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障。  

脫貧攻堅以來,池壩鄉重點聚焦“兩不愁三保障”,全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統籌改造路房水電,逐項補齊短板弱項。先后硬化通村公路36.6公里,新增巷道硬化37.17公里,新建文化廣場7處,新建提防排洪渠16公里,改造住房1226戶,新建垃圾收集點27處,公廁23座,垃圾填埋場4處。全面完成241戶危房改造任務。全鄉安全飲水鞏固提升工程全面完成。全鄉7個村公路通達率達100%、村組道路硬化率達100%。全面落實教育、醫療和兜底保障政策,全鄉農村教育、醫療衛生條件不斷優化,家庭醫生簽約率100%、養老保險參保率達到96%。廣播電視村村響,戶戶通實現了全覆蓋。

拆危治亂工作,共拆除危舊房612戶201236216平方米,拆除殘垣斷壁1301340米,動用機械280余次,清理垃圾230余噸,發動黨員干部群眾1260余人次。拆危治亂工作全部清零并通過市區驗收。扎實開展全域無垃圾專項行動,各村成立了專職專業保潔隊伍,完善了環衛設施,全鄉“戶清、村集、鄉處理”的鄉村垃圾處理模式已基本建立。全鄉村容村貌和群眾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nEO_IMG_圖片3.jpg 

孟家莊村是池壩鄉2017年打造的省級美麗鄉村示范點。走進孟家莊村,紅色文化墻、戲樓、村規民約文化墻,排污渠,村內景觀節點、休閑廣場、處處彰顯著積極向上的文化元素。

在池壩鄉的每一個村社,人人是美麗鄉村形象,處處是美麗鄉村環境,觸動著每個人的心扉。   

談起家鄉的變化,今年64歲的孟家莊村老黨員劉希彥深有感觸的說:“2013年以前,村里道路都是沙土路,晴天塵土飛揚,雨天“人和泥爭鞋”,外面的人進不來,村里的農產品出不去。如今,通村道路,村內巷道全部硬化,連田間路也平整了很多,村口的公路能直達縣城,再不用步行到梁頂上坐車去了。”

nEO_IMG_圖片4.jpg 

“多年來,村民吃水主要靠幾眼泉、幾口井,大部分人家挑一擔水要走半個多小時,遇到雨雪天,路特別難走。如今,通過實施飲水安全工程,全村都用上了清澈的自來水。前些年,村民生活習慣差,生活垃圾哪里順手往哪扔,牲畜糞便隨處可見,一下雨就污水橫流。拆危治亂工作,徹底整治人居環境,還添置了垃圾桶,購買了垃圾清運服務。如今,村里干凈了,村口的小河清澈見底,村民房前屋后沒了垃圾堆,多了鮮花、蔬菜和果樹,村民住進了安全房,添置了各類家用電器,有的村民購買了小轎車,村民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了。”小河村支部書記王軍平如是說。

池壩鄉人過去窮,窮在產業增收單一。主要靠種小雜糧、馬鈴薯、蠶豆、油菜以及零散種植中藥材為生。

如何改變群眾守著金山沒飯吃的困境。池壩鄉把扶貧開發與產業發展相結。打造了以孟家莊梁片區、走馬梁片區、平涼梁片區為主輻射全鄉的“池壩鄉萬畝中藥材標準化種植示范基地”。經過近幾年發展,2020年,全鄉中藥材種植面積達2.1萬畝,產值約9000余萬元。通過“黨支部+合作社+電商+貧困戶”的模式,發展訂單種植,積極與國內多家大型藥企對接洽談,建立產銷對接,逐步實現中藥材產業的種植—儲藏—粗加工—初級產品銷售一體化產業鏈,產銷對接,提升中藥材產品附加值和產業組織化程度。    

武都區豐達中藥材農民專業合社是池壩鄉帶貧合作社,輻射帶動全鄉5個村200多戶貧困戶發展中藥材種植,每年中藥材購銷達500多萬元,就近解決季節性臨時務工人員800多人次。  

在池壩鄉孟家莊村村民石楷軍家的房前、場院、屋檐下曬滿了當歸。他正在和幾位務工人員揀選剛收購的藥材。石楷軍是當地藥材種植大戶,自己種植藥材50多畝,每年收購加自產銷售各種中藥材達1000噸,他說:“每年用工季節雇傭當地務工人員30多人,人均務工收入6000多元。”     

在池壩鄉,像石楷軍一樣靠中藥材產業致富的帶頭人逐年增多。目前,中藥材產業已成為池壩鄉群眾發展致富的支柱產業。在帶動貧困戶增加收入的同時,村集體經濟不斷積累,全鄉7個村的村集體經濟均超過了2萬元。  

nEO_IMG_圖片5.jpg 

為了讓優質的農特產品成為熱銷的“網紅”產品,池壩鄉黨委政府立足抖音、快手,網紅帶貨、網店直銷等方式轉型發展,實現線上銷售與線下銷售齊頭并進,把電商平臺與大市場連接。一部手機、一根自拍桿成為貧困戶脫貧致富的“新農具”,越來越多的農產品通過線上銷售,打開了銷路,大山里更多貧困群眾享受到互聯網電商時代的紅利,降低了交易和流通成本、增加了商業機會,產品變成了商品、促進了創業就業。

為了讓富余勞動力有活干,拓展增收的渠道。近年來,池壩鄉抓住農閑時節大搞培訓,使大部分勞動力掌握了一到兩門實用技能。外出打工人員人均年收入達3萬多元。  

池壩鄉境內不但有種植中藥材的沃土,而且有上幾千畝的天然牧場,境內牧草青青,溪流潺潺,水草肥美,是天然養生休閑消暑圣地。每當夏日炎炎,各種奇花異草爭奇斗艷,毫無酷暑之感。藥材花、蠶豆花、洋芋花、苦蕎花、燕麥花次第開放,散發出誘人的芳香。境內草原景觀、地貌景觀、天象景觀等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于一體,峽谷如線、瀑布如織,讓人留戀不舍。發展鄉村旅游具有一定的潛在優勢資源。    

池壩鄉積極爭取項目資金,完善旅游設施建設的同時,利用省撥特殊黨費和中央三部委扶持資金,在孟家莊村發展紅色旅游產業,紅土道村發展生態旅游業,進一步完善紅土道村生態旅游示范點各類旅游服務設施,2020年累計接待游客3000人次,全年實現營業額30余萬元。

nEO_IMG_圖片6.jpg 

池壩鄉變美了,村民的日子變甜了。池壩鄉的變遷是武都區脫貧史的一個典型的縮影。鄉黨委書記楊明輝介紹說,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和前進方向。下一步,池壩鄉將“以黨建為抓手、以產業為載體,以富民為根本”,抓黨建促發展,不斷培育壯大特色產業,辦好合作社,搞一些適宜的深加工,把來之不易的脫貧成果鞏固好,不斷夯實全面小康、鄉村振興的基礎。脫貧是美好日子的起點而不是終點。

相關文章
中國甘肅在線關于我們|媒體合作|廣告服務|版權聲明|聯系我們|網站地圖|友情鏈接 | 友鏈申請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