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甘肅在線宕昌訊 農耕文化、紅色文化、田園風光、村落民宅、生態農業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近年來,宕昌縣拓寬思路、創新發展,將農耕文化、紅色文化等轉化為旅游資源,推動鄉村旅游業發展壯大,“旅游+產業”,讓鄉村更美麗、更宜居,讓群眾更幸福,接續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近年來,宕昌縣鄉村旅游異軍突起,已發展成為全縣農村經濟的重點產業之一,逐步形成了景區帶村、支部+農戶、休閑農業帶戶、公司(合作社)帶戶、能人帶戶等多種模式。
鄉村旅游特色鮮明。基本形成了農家旅游、農村旅游及休閑農業旅游三種主要類型的鄉村旅游發展態勢,具有突出的自然生態、地方人文、休閑體驗等特色。基本構建了“以全域旅游為主體,鄉村旅游為補充”的發展格局,在全省旅游大環線帶動下,新主體、新業態正在不斷孕育發展。精心實施鄉村旅游扶貧項目,新建、提升鄉村農家樂、農家客棧130家,3.2萬人吃上了“旅游飯”。
當多元、混雜的現代文明逐漸消減農耕文明時,身處大都市的人們率先開始覺醒、懷舊、回歸,他們開始渴望鄉野田園的寧靜和平實,鄉村旅游應運而生,而何家堡鄉河口、草坪子、缸溝等村正好靜靜的等待在縣城、官鵝溝大景區附近,離得那么近,且千姿百態、獨具內涵。
春節剛過,宕昌縣政府副縣長劉琳就來到何家堡鄉調研指導鄉村振興工作并主持召開座談會。適應旅游市場新變化,探索、尋找出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在河口村,劉琳實地查看河口村鄉村旅游綜合體規劃建設情況。她強調,要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兩山”理念,借鑒康縣在美麗鄉村建設中的經驗和啟示,利用河口的區位優勢,科學編制規劃,將河口村打造成集自然風光、田園生活、旅游觀光融為一體的鄉村旅游綜合體。
隨著休閑旅游的發展和消費需求的擴大,過去單一的農家樂、鄉村游的形式慢慢不能滿足市場發展要求,體驗多元、功能集聚的鄉村旅游綜合體漸成開發重點和投資熱點。
在草坪子村,劉琳參加了由鄉副科級以上領導干部和草坪子村、缸溝村部分村民代表參加的座談會。領學研讀《久久為功磨一劍、貧困山區綻新顏-美麗鄉村建設“康縣模式”的調查與啟示》,鄉副科級以上領導、支部書記、村民代表就鄉村振興有關思考進行了交流發言。
“優化資源環境,挖掘鄉村文化,協調農戶參與,引導創新創業,增強發展動能”是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路徑。就何家堡如何進一步做好鄉村振興,劉琳說,隨著旅游消費模式的變化,城鄉市民對于旅游消費的需求也逐步傾向于“景區的環境”+“城市的設施”并存的模式。在高質量發展要求下,鄉村旅游也更追求個性化、特色化,基于農耕文化、美麗田園、生態農業、古樸村落等進行創意開發,構建集觀光、考察、學習、參與、康體、休閑、度假、娛樂等為一體的綜合型方向發展。
劉琳說,要明確目標,做大做強鄉村旅游。鄉村要謀定而后動,認真借鑒“康縣模式”,充分利用何家堡的區位優勢,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全力打造縣城“后花園”;夯實基礎,配套服務設施。做好頂層規劃設計,規劃好“下片農家休閑娛樂、上片生態旅游觀光”兩條線,在草坪子打造最具鄉愁古韻示范區,使缸溝片區的建設達到最好的效果;做好業態的融合,打造吃住游玩購為一體的鄉村旅游示范區,通過不斷植入新元素、創造新業態,讓游客真正慢下來、停下來、住下來,來了不想走,走了還想來;大力宣傳,樹立鄉村旅游品牌。營銷推介,借助抖音和快手新媒體、鄉村大舞臺等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宣傳推介方式,創新運營模式,擴大何家堡旅游的知名度和對外影響力,實現“一鄉一品、一村一景”,用產業融合的辦法做好“旅游+”的文章。(劉國慶)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