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馬晶 魏超)為全面夯實疫情防控基層基礎,兩當縣在扎實開展無疫小區(自然村)創建行動的基礎上,積極推進無疫鄉鎮創建,切實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黨群齊心、群防群控,進一步強化疫情防控常態化管理,筑牢疫情防控免疫屏障。
全員排摸,建好“四本賬”。各鄉鎮按照“一戶不漏、一人不少”原則,鄉村黨員干部亮明身份,沖鋒在前,會同網格員、駐村工作隊員,對轄區內逐單位、逐樓、逐戶進行“地毯式”排摸,全面摸清人口底數及近期外出、來兩返兩、身體狀況、行程卡、健康碼、核酸檢測等基礎信息,建好“四本臺賬”(戶籍人口和流動人口臺賬、近期中高風險地區流入人員臺賬、居家健康監測人員臺賬、疫苗接種人員臺賬),做到底子清、情況明,并對新發本土病例地區來兩返兩人員加強常態化排摸和動態管理,確保涉疫地區來兩返兩人員第一時間納入重點管理。
織密網格,筑牢“防火墻”。各鄉鎮按照“網格化管理,小單元作戰”模式,將全縣劃分為620個(其中城區37個、農村583個)網格單元。并針對農村和社區部分群眾居住分散、網格員直接管控難的問題,推行“四鄰聯防聯保”機制,將居住相近的每3-5戶群眾組成一個“四鄰聯防聯保”小組。注重推選思想覺悟高、熱心公益的黨員擔任聯防聯保戶長,充分調動群眾參與的積極性,組織簽訂《聯防聯保承諾書》,建立“四鄰聯防聯保”微信群,發揮鄰里相近優勢,相互提醒、相互監督、互相幫助,構建人盯人、戶看戶的聯防聯控工作格局,進一步織細織密疫情防控“微網格”,打通疫情防控最后十幾米。
實時預警,管好“前哨點”。各鄉鎮堅持監測關口前移,強化對轄區內醫院、衛生院發熱門診、預檢分診及藥店、診所的規范管理,發揮好“哨點”監測預警作用。一旦發現發熱、干咳、咽痛、鼻塞、乏力、肌肉酸痛、流鼻涕、眼部結膜炎、嗅(味)覺減退、腹瀉等癥狀或異常患者,立即上報村(社區),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診斷、早隔離、早治療。將全員核酸檢測結果陰性作為創建無疫鄉鎮的基礎條件,目前已實施完成6個鄉鎮的全員核酸檢測,為緊急情況下開展全縣全員核酸檢測積累經驗。同時,加強對中高風險及涉疫重點地區來兩返兩人員核酸的常態化查驗,嚴把“入口”嚴控“輸入”風險。
一碼通用,加快“數字化”。將隴南健康“場所碼”普及使用,作為落實管控措施、創建無疫鄉鎮的有效抓手。對各轄區內黨政機關、事業單位、賓館、企業及經營門店,現場講解隴南健康“場所碼”的注冊申領,推進“碼上學”。各單位、經營門店和小區樓棟全面推行隴南健康“場所碼”替代傳統手寫登記,確保“碼上用”。積極引導群眾養成進出檢測點、公共場所主動掃隴南健康“場所碼”習慣,確保“碼上掃”。目前,全縣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個體經營門店及小區樓棟等1100余個公共場所已全面申領隴南健康“場所碼”,進出全部“掃碼”登記,切實提升了工作效能,為緊急狀況下流調溯源提供大數據支撐。
移風易俗,倡導“新風尚”。全縣116個村5個社區全部成立村(居)委會公共衛生委員會,依法組織發動廣大群眾履行疫情防控等公共衛生義務。通過微信公眾號、微信群、電子顯示屏、流動宣傳車、張貼公告通告、發放宣傳資料等多種方式,同時發揮村規民約、紅白理事會、鄉賢理事會的作用,加強對疫情防控政策的宣傳,引導廣大群眾準確掌握疫情防控要求,做到“五非必不”,主動配合落實管控措施、參與“四鄰聯防聯保”,自覺落實紅事緩辦、白事簡辦的要求,養成“一米線”、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風、少聚集的良好衛生習慣,切實降低疫情傳播風險。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