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甘肅在線武都訊(通訊員:王肖金)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農業現代化的這條“金扁擔”,一頭挑著國家的“糧袋子”,一頭挑著農民的“錢袋子”。多年來,武都區堅持把“三農”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積極探索建立“3+6”農業產業體系,精準施策,推動農業產業發展,努力把武都區打造成全國知名的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如今一幅“農業更強、農民更富、農村更美” 的鄉村振興宏偉畫卷正在階州大地上徐徐展開。
產業激活“一汪泉”
5月,迎來了農作物生長旺季。廣袤田疇間盡是生機。綠油油的花椒長勢旺盛,成熟的菜籽在微風的吹拂下蕩起層層金色波浪,碧色蔥郁的果樹綴滿了鮮亮的櫻桃、枇杷、油桃……
初夏,徜徉武都鄉村山野,一片片田野涌動生機、一處處村莊整潔秀美、一個個特色產業迸發希望,這里時時、處處都在釋放嶄新的活力,奏響鄉村振興的動人旋律。
走進郭河鄉營寨村萬畝花椒基地,漫山遍野的花椒樹從山腳延伸到山頂,微風中縷縷椒香沁人心脾。這幾天,郭河鄉營寨村村支部書記楊繼林正忙著給村民們講解花椒剪枝、刨盤、施肥、病蟲害防治等知識,幫助當地椒農做好夏季的花椒管護工作。
“花椒產業是我們營寨村的支柱產業,每年全村花椒的產量在20萬斤以上,人均收入上萬元。這個季節正是給花椒噴灑農藥、防治病蟲害、抹芽、除草的關鍵時期,我們作為基層干部,就要多在田間地頭走一走、看一看,及時組織群眾進行科學管護,爭取今年花椒能夠穩產增收。”楊繼林信心滿滿的說。
花椒是武都群眾增收致富的“金果果”。依靠發展花椒產業,武都不斷迸發出生機和活力。武都花椒走過了“零星栽植、地埂模式、荒山開發、規模連片”的發展歷程。如今,隨著武都花椒“甘味”農產品品牌在成都落戶和國際火鍋產業聯盟認購武都花椒種植基地,武都花椒在川渝地區的市場影響力和知名度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
國際火鍋產業聯盟主席、劉一手創始人劉松在考察過武都花椒后,贊不絕口。他說:“武都花椒能有今天的發展,得益于政府的重視,規模品質成為它最大的‘信任狀’,我們希望通過國際火鍋產業聯盟的推廣,把這么好品質的花椒賣到知名的火鍋品牌企業,這樣不僅會極大地助推武都當地椒農的增收,也會更好地促進知名火鍋企業的良性發展。”
為了加快推動特色山地農業提質增效,武都區堅持把農業作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本盤,立足山地條件,發揮生態優勢,做好特字文章,打造區域品牌,大力實施特色產業三年倍增行動。圍繞“3+6”農業產業體系建設,著力做強花椒、油橄欖、中藥材等長效性主導產業,做優畜牧、蔬菜、茶葉、中蜂、核桃、辣椒等區域性優勢產業,逐步構建起“村社有產業點、鄉鎮有產業園、片區有產業帶”的產業發展格局,不斷提升產業整體效益和市場競爭力。
截止4月底,武都區已完成春季油橄欖栽植4.7萬畝,花椒1萬畝,中藥材9.6萬畝,核桃0.2萬畝,春播蔬菜8.18萬畝,新栽植茶葉1000畝,訂單辣椒1.8萬畝,發展中蜂3.67萬箱。
找準破冰“著力點”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基層黨組織增強凝聚力、提升組織力的重要支撐,更是推動鄉村振興、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建設美麗鄉村的重要途徑。
小滿之后,萬物繁盛。位于武都高海拔區域的魚龍鎮,成片的麥田與農作物錯落有致地分布于高原沃野,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
走進魚龍鎮林里村中藥材種植基地,映入眼簾的是一派熱火朝天景象,村民們三五成群,分工明確,除草、施肥,忙碌的進行中藥材管護工作。
據了解,為了整治撂荒地,幫助群眾增收致富,林里村支部書記黨蘇林帶頭創辦了中藥材加工合作社,流轉了村上的1000畝撂荒地,栽種中藥材。
“我們林里村土地資源豐富,但是最近幾年,大家都在外面務工,土地撂荒比較嚴重。去年以來,我們把撂荒地整治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將撂荒的1000多畝土地,全部栽種成中藥材,努力把中藥材這個產業干好,把土地收益做到最大化,不僅讓在外務工的人安心,也讓留在家里的人有掙錢的門路。”黨蘇林說道。
今年以來,武都區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將撂荒地整治工作作為保障糧食安全,守牢耕地紅線,壯大村集體積累的重要舉措。對外出務工和無勞力農戶常年不耕種的土地統一收歸村集體管理,建立托管服務,并充分發揮基層黨支部書記“領頭雁作用”和能人大戶帶動作用,積極流轉土地,科學合理利用耕地資源做到應種盡種。
鄉村要振興,人才是關鍵。在鄉土人才培養中,武都區堅持黨建引領,選優配強村黨組織帶頭人,將102名致富帶頭人、返鄉創業人員培養成黨員和村級后備干部,將54名懂經營、善管理的黨員培養為村集體經濟組織經營管理人員,選派317名黨性強、能力強、作風強的優秀干部到村擔任第一書記,持續為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注入“新鮮血液”。
在蒲池鄉鄉村振興培訓學校,小蕎溝村專職文書劉玉紅正在和其他村干部一起參加培訓,這個由原坪兒小學改造而成的“鄉土學校”,自去年開辦以來,每個月舉辦一次針對性培訓活動,已經成為受益當地干部群眾的法紀課堂、道德講堂、知識學堂。
“通過此次培訓學習,使我的理論基礎、業務修養等方面有了明顯的提高,進一步增強了學習的理論性、自覺性與堅定性,今后我會把所有的理論知識與工作實踐相結合,服務好群眾,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劉玉紅充滿信心地說。
據統計,武都區2021年村集體年收入5萬元以上的村達到349個,所有村集體經濟年收入均達到1萬元以上。下一步武都區將結合農村集體經濟制度改革,引導支持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發展壯大油橄欖、花椒、中藥材等特色產業,并有效發揮電商銷售渠道,不斷擴大農產品銷售,通過組建專業公司、加工企業以及生產、加工和流通環節的中介組織,盤活鄉村土地資源及農村集體性資產,實現村集體經濟和群眾“雙增收”。
融合發展“新引擎
文旅康養產業作為旅游與健康養生融合發展的新業態,是旅游業綜合性、帶動性的生動體現,也是鄉村持續發展的“源泉活水”。武都區持續擦亮文旅融合新名片,牢固樹立“大旅游、大景區”建設理念,全力打造集觀光旅游、洞穴探險、休閑度假為一體的全域旅游產業鏈。
眼下正值夏令水果上市之際,武都區漢王鎮馬壩村的桃子、枇杷也進入采摘期,一顆顆沉甸甸的果實掛滿枝頭,讓人垂涎欲滴。
每到這個季節,果園里都會有很多近郊游的游客慕名而來,享受自己采摘水果的樂趣。一筐筐味甜汁鮮的時令水果成了帶動一方產業興旺、村民增收的“致富果”。
“我們聽朋友說最近馬壩村的桃子、枇杷都已經成熟,進入了采摘期,今天就帶著孩子和家人專門過來玩,希望讓孩子們感受一下自己動手采摘水果的樂趣”。市民秦小珍高興的說。
在馬營鎮陳塄坎村,市民李先生正帶著一家老小在農家樂游玩,他說:“這兩年因為疫情,我們很少去外面旅游,有的時候也想看看風景,放松放松心情。現在咱們武都有好多美麗鄉村,我們周末就經常就近旅游。這兩天天氣熱,聽朋友說馬營風光正好,還涼快,這不今天就帶著家人小孩兒來這兒轉轉。”
如今的武都“春可賞花、夏可避暑、秋可采摘、冬可賞雪”,一處處“藏在深閨”的美麗鄉村,如一個個婉約的世外桃源,讓你在青山綠水、幽林鳥語、潺潺流水中,忘記城市的喧囂與聒噪,回歸田園的寧靜與舒適。
金戈鐵馬聞征鼓,只爭朝夕啟新程。站在新的起點,武都區將繼續把資源優勢、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發展優勢,培育增收產業,讓農民捧起“金飯碗”、揣上“金腰帶”。繼續昂首闊步前進,做強做優做大特色農業,以產業振興引領的鄉村振興之路,腳步更加鏗鏘有力!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