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甘肅在線兩當訊(通訊員:張云霞)左家鄉的香菇、顯龍鎮的中藥材、魚池鄉的羊肚菌、興化鄉的金絲皇菊、云屏鎮的臘肉……在隴南市兩當縣“土特產”家族,各個鄉鎮都有自己的“拿手好物”。
“土特產”看似普通,卻是大文章。既可以解決就業,也能助農增收,既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重要抓手,也是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引擎。
如何做好“土特產”文章?兩當縣因地制宜,從三方面入手。
“土”有根,依靠一方水土,立足鄉土資源,靠山吃山唱山歌;“特”有品,提高農產品外在品相、內在品質,打造品牌;“產”有鏈,延長產業鏈、做強富民鏈、打造發展鏈,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要效益。
“土”有根 依靠一方水土
“土”有根,根在水土。近年來,兩當立足山地條件,發揮生態優勢,深挖“土”的資源,大力發展農業特色產業,探索出了“地下有藥、樹上有果、林中有雞、空中有蜂、棚中有菇、水中有魚、四季有花、村中有客”的“八有”山地立體農業新模式,實現農業產業發展、農民增收和生態保護良性互動。
“土”有根,根在文化。兩當縣深挖傳統文化、地方習俗、非遺文化,豐富其內涵,以鄉愁賦能特色產品,實現農業由“賣產品”向“賣風景”“賣溫情”“賣文化”的轉變。田園變公園、農房變客房、勞作變體驗,兩當鄉村產業振興之路越走越穩。
“特”有品 培育特色產業
深挖“特”優勢,要立足生態條件,突出地域特點。
兩當地處陜甘川交界的秦嶺山區,森林覆蓋率達79.9%,豐富的森林資源和適宜的氣候條件,造就了高品質蜂蜜。據中國農科院蜂蜜研究所的質檢報告顯示:兩當蜂蜜酶值含量高于歐洲2倍,香葉木素含量普遍高于其他地區蜜的4倍。
憑借著過硬的口感和品質,兩當蜂蜜主動向國外市場進軍。自2015年首次出口韓國,“兩當蜂蜜”開始從地方味道走向海內外餐桌。“過去的兩當蜂蜜走不出兩當,如今的兩當蜂蜜香飄四海。”縣農業農村局負責人韓斌感嘆。
不止中蜂產業,兩當還打造以楊店鎮為中心的核桃、花椒產業基地,以站兒巷鎮為中心的百里綠色長廊中蜂產業基地,以左家鄉為中心的食用菌產業基地,以西坡鎮為中心的生態放養雞產業基地,以顯龍鎮、魚池鄉為中心的中藥材產業基地,輻射帶動全縣特色山地農業產業持續蓬勃發展。
“我們正努力把‘好資源’轉化為‘好品質’,把‘好品質’轉化為‘好前景’‘好品牌’,把兩當的特色產業打造成鄉村富民產業。”韓斌說。
深挖“特”優勢,還要立足傳統文化,體現當地風情。
楊店鎮陳家溝曾是村民都要逃離的地方,如今卻實現“土味”轉身,花香滿徑、古宅新生、業態重建。
“多年前,這里還只是一個落后的小山溝。”楊店鎮副鎮長曹宗孟介紹,通過深挖本地特色農耕文化、地方習俗,還打造民宿客棧、鄉村文化展覽館、陶藝館……不斷完善村內基礎設施,鄉村人氣漸漸旺了起來。
如今的兩當探索形成了“滿眼翠綠、遍地鮮香、處處有景致、村村有特色、戶戶能待客”的旅游發展新路子。
漫步陳家溝,踏著古樸石徑,感受古色古香之美;步入喬河村,體驗農耕文化,制作農家美食;置身太陽村,銘記崢嶸歲月,感悟紅色文化的厚重;夜宿云屏,觀漫天繁星,聽蛙聲一片……
走馬兩當縣,一村一景、一村一品、一村一業,推進特色產業發展的堅定步伐卻是相同的。
“產”有鏈 深挖多元價值
產業鏈短而不全,是一直以來制約兩當特色產業發展的短板。
不斷延伸產業鏈條,深挖多元價值,才能把特色產業的“小買賣”做成“大生意”。兩當縣深諳此道,從單一種植向深加工、電商銷售等環節延伸,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在兩當縣西坡鎮依托合作社+基地+群眾的方式,初步形成了產、研、銷一體化的核桃、花椒全產業鏈建設。注冊“廣香玫”“隴智源”“興旺一品紅”“賽紅袍”等核桃花椒品牌,研發核桃花椒產品30余種。
在站兒巷鎮,抓住蜂蜜藥食同源特效,發展蜂蜜精深加工,打造生態產業鏈,大力開發蜂蜜發酵酒、蜂王漿、菊花蜂蜜茶等產品,形成綠色經濟新的增長源。
在云屏鎮,推動電商+文旅、電商+康養融合發展,實現從單純的賣產品到“賣風景”“賣文化”“賣體驗”的轉變。
在楊店鎮陳家溝,每年大批的書法繪畫愛好者前來交流寫生,“寫生經濟”正在點亮這個小山村……
目前,全縣農特產品共計9類25個品種,開發有狼牙蜜、土蜂蜜、香菇、木耳、羊肚菌、核桃、花椒、雞蛋、中藥材、菊花、蘆筍面、玫瑰產品等土特產品206款。成立了363家農業產業合作社,帶動了3260余人從事土特產養殖種植。
從“單一種植”到“接二連三”,兩當縣正充分挖掘“土”“特”“產”的潛力,深耕農業特色產業,在希望的田野上描繪著融合發展的好“豐”景。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