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甘肅在線西和訊(通訊員:何培)乞巧女兒節是起源并流傳于甘肅隴南西漢水流域的秦人遺風,姑娘們以虔誠的心、隆重的儀式,祈求“巧娘娘”賜予聰慧、靈巧,如愿婚配和幸福美滿的生活。古老的乞巧民俗傳承著千百年來西漢水流域女性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這樣的文化傳統,在西漢水畔上游已經延續了3000多年。為了讓這流傳千年的文化瑰寶弦歌不輟,自2006年開始,西和縣已先后舉辦了十一屆乞巧女兒節,古老的女兒節由曾經的鄉村傳唱走向了世界舞臺。
新時代,乞巧女兒節也在不斷吸納著現代元素,呈現新的意義,在婦女發展、文旅開發、鄉村振興、文化自信方面都展現出時代魅力和勃勃生機。
獨特民俗凝聚精神力量
乞巧文化自秦開始,歷經兩千多年的傳承發展,那些扣人心弦的唱詞、精彩樸素的舞蹈、虔誠真摯的儀式,記載著西和女兒們敬畏自然、熱愛勞動、追求巧慧、崇尚美德、拼搏奮斗、感恩生活的精神面貌,表達著廣大女性乞求巧藝,爭取家庭、社會地位,幸福美滿生活的愿景,寄托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熱切向往。
△仇池大地乞巧忙
幾千年來,乞巧文化在傳承與發展中也默默影響著鄉風文明建設,尤其在引領家庭教育、家庭美德和良好家風的培育養成,以及對女性自覺奮爭、巾幗擔當意識的培育,有著深遠的現實意義和影響。
十五年鼓起“巾幗力量”,背上丈夫和貧困扳手腕的蒿林鄉巧女兒趙芳蘭的故事感動過很多人,她曾憑一己之力撐起家庭重擔,孝敬公婆,照顧因意外導致高位截癱的丈夫和尚未成年的幼子以及年邁的公婆,十五年如一日,不怕苦不怕累,始終懷著一顆無私奉獻之心,用真情經營著家庭,不僅盡到了一位媳婦、一位母親的責任,還帶領一家人脫貧,譜寫了西和女性不怕困難的堅強奮斗之歌,良好的家風和家庭美德也為全縣家庭樹立了好榜樣,她被市上評為“隴南好女兒”,2022年她的家庭也被省委評選為第四屆甘肅省文明家庭。
△甘肅省文明家庭趙芳蘭家庭
最近,剛被央視新聞頻道報道過的“巧媳婦”張芹又火了一把,她用自己的一雙巧手,不斷鉆研繡工,以其精湛的作品逐漸贏得了大家的認可。多年前,她也是個村上的巧姑娘,每年都會參與乞巧,在乞巧過程中磨練心智,感受勞動之美、巧慧之美、生活之美,用她的話說“巧娘娘為她賜了福,讓她學會了刺繡”。2014年,張芹在大家的幫助下,成立了“乞巧工作室”,后來又逐漸發展成為一個有影響力的“乞巧坊”刺繡協會,會員從原來的40多人擴大到將近200人,直接帶動從業人員1300余人,她就是靠一雙勤勞的巧手,足不出戶實現了致富,被眾鄉鄰稱為致富女能人。
像趙芳蘭、張芹這樣的女性在西和縣還有很多,能例舉一個長長的名單。近年來,西和縣“文化搭臺、經濟唱戲”,連續舉辦乞巧女兒節,西和女兒們也通過借“巧”,積極融入乞巧女兒節與鄉村振興、商貿發展、勞務輸轉、文旅發展的深度融合之中,用勤勞、智慧和靈巧,撐起令人點贊的“半邊天”,涌現出了一大批女書畫家、女藝人、女電商、女企業家,她們的拼搏奮斗精神、勤勞致富精神,勤儉節約以及在家風家教、崇德向善中的做法成了人們學習的榜樣。從她們身上,可以看到女性在鄉風文明建設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甚至成了鄉風文明建設的“帶頭人”。
△10位致富女能手的故事
為了更好發揮半邊天作用,讓更多女性引領鄉風文明建設,參與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建設。五年來,西和縣深入實施“家家幸福安康”工程,常態化尋找“最美家庭”680戶,50戶被評為省、市級最美家庭;推選省、市、縣三級“美麗庭院”示范村53個、示范戶2820戶;全縣涌現出省市三八紅旗集體(手)、巾幗建功標兵等先進集體(個人)34個,廣大婦女更加堅定、自強、文明、熱情地走進新時代。
△西和縣石堡鎮表彰“美麗庭院示范戶”
△西和縣盧河鎮美麗庭院示范戶
可以說,乞巧女兒節這朵民俗文化園里的璀璨火花既集中展示了西和女性精神面貌的風采,也在鍛造西和女性的性格、凝聚起強大精神力量。
“非遺”成為推動精神文明建設的有效載體
△舉辦秦腔經典劇目展演
在推進鄉村振興進程中,西和縣不斷加大乞巧非物質文化保護力度,通過“非遺+研學+文旅+招商+展示+美食+電子商務+勞務輸轉+產業發展”等創新舉措,為乞巧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不斷推動乞巧非遺融入現代生活,讓非遺真正“活起來”,助推精神文明建設。
“古韻唱新詞·山歌頌黨恩”民俗與時代歌舞大賽在伏羲廣場盛大舉行,來自全縣的88名山歌手,以獨唱、二重唱、小合唱形式唱響傳統民間山歌,用山歌反映鄉村巨變,展示西和女兒的美麗、善良、靈巧,展示西和農民群眾振興鄉村、建設和美家園的信心和決心,現場人影攢動,一派活躍氣象。
△舉辦“古韻唱新詞·山歌頌黨恩”民俗與時代歌舞大賽
為了全面挖掘乞巧文化在聚民心、展形象中的現實意義,西和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圍繞這一主題,探索形成了“乞巧文化強自信”文明實踐品牌,主旨是以乞巧等優秀民俗文化為引領,鼓勵文藝志愿者創作優秀文藝作品,發動文藝志愿者開展送文化、送服務下鄉等文體娛樂活動,吸引群眾參與其中,體悟美好生活、增強文化自信,不斷豐富和滿足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西和縣民間乞巧活動調演
據不完全統計,西和縣每年圍繞“乞巧文化強自信”文明實踐品牌,開展文藝志愿服務3千多場次,參與文藝志愿者300多人,服務群眾20萬人次以上。
△常態化開展文藝志愿服務活動
西和乞巧穿越千年,生生不息,在今天更加展現出了它的獨特魅力,西和兒女清醒地認識到乞巧文化不僅要“原汁原味”地傳承下去,還要以“非遺+”的方式不斷融入現代元素才能傳承發展地更好。
據了解,西和縣先后以乞巧為題材,創作了舞臺劇、微電影、動漫片、主題曲等一批文藝精品,極大地豐富了乞巧文化的傳承載體。為進一步激發文藝工作者創作積極性,還出臺了《西和縣文藝人才培養扶持獎勵辦法》,廣大文藝工作者激情高漲,文藝事業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今年,西和縣別出心裁,以乞巧為題,由13名西和籍中書協、中美協會員聯手創作7米長《仇池書畫長卷》成為文創產品研發的新亮點。
△文創產品《仇池書畫長卷》
正是在以乞巧為主的非遺文化傳承的大背景下,西和憑借“中國乞巧文化之鄉”的名片,創新性探索“非遺+”模式,將繁榮文化事業同發展經濟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了全社會關注文化藝術、支持文化藝術的可喜局面,精神文明建設取得長足發展。
非遺文化融入鄉風文明
地處甘肅省東南部的西和縣,堪稱非遺資源的“富礦區”,乞巧、麻紙、皮影戲、羊皮扇鼓舞等國家、省、市縣級非遺就有59項,共同構成這片美麗地域的文化底色。
△西和非遺“影子腔”
家住姜席鎮的青芳英是比較活躍的“巧頭兒”,生長在乞巧世家,她的奶奶、媽媽、女兒都是“乞巧女”。“乞巧承載著我們對幸福生活的美好憧憬,既豐富了我們的文化娛樂生活,也教育我們更加向美向善,自立自強,并為家鄉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在她的描述中,可以清晰感受到文化自信的豪情。
確實,很多年輕人對乞巧文化從最初的圖新鮮到后來的認同感,不僅體現的是對家鄉文化的認同,更體現了村民主人翁意識,他們對家鄉的發展更加關心、對鄰里和睦家風養成更加熱衷。可見,非遺的文明力量已無形中幻化為一股凈化鄉風、傳播鄉情、樹立文化自信的磅礴力量。
△長道鎮民間乞巧活動寧家村匯演
位于西漢水與大柳河交匯處的長道鎮寧家村是歷史文化名村,寧家莊遺址距今已有7000多年歷史,屬新石器時期仰韶文化,也是乞巧活動非常活躍的村子。近年來,西和縣立足鄉村振興目標任務,在寧家村高標準推進鄉村振興示范長廊和文旅康養示范村建設,人居環境面貌得到極大改善,民風淳樸鄉風文明,以乞巧文化、仰韶文化、三國文化為依托的旅游產業方興未艾,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不斷提升。
董堡村是西和縣晚霞湖風景區環湖六村之一,也是遠近聞名的乞巧村,隨著晚霞湖景區的提檔升級,在該村建設了游客接待中心和濕地公園,乞巧風俗民宿也落戶董堡村,這個曾經“臟亂差”的小村子一躍蛻變成獨具特色的美麗鄉村,成為游人必去之地。在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董堡村還不忘鄉風文明建設,今年在開展高價彩禮、大操大辦等移風易俗領域問題治理中,及時整治發現問題,工作經驗成為先進典型。
△西和縣晚霞湖乞巧期間游人如織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連年來,西和縣積極開展“文明村”“最美家庭”“美麗庭院”等創建活動,制定家庭文明積分及星級文明戶評選的管理制度,建立科學完善的評價體系,持續開展村規民約亮相、“星級文明戶”評比、環境衛生紅黑榜公布活動,不斷培育良好家風,樹立文明鄉風,涵養醇美民風,讓“鄉風美”成為鄉村振興的精神支柱。
△紅黑榜遍布城鄉
據了解,近三年來,全縣共評選各類道德模范、身邊好人、好婆媳、最美家庭、西和好少年等典型2460名,通過典型引領,激發人們的思想認同和情感共鳴,在全縣掀起“人人爭做文明人、家家爭當文明戶”的熱潮,文明稱號成為群眾最向往的榮譽。
文明實踐里的“非遺”力量
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工作自2018年啟動以來,西和縣便把此項工作納入了全縣高質量發展“大盤子”,建成實踐中心1個、實踐所20個、實踐站394個,實踐基地40個。自這項工作開展以來,西和縣就充分認識到非遺在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探索將本土“非遺”以文明實踐特色項目為載體進行傳承和發展。
△西和縣新時代文明實踐廣場一角
乞巧文化比較濃郁的姜席鎮,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建設打造4支非遺文化傳承服務隊,通過開展文化宣傳、文化普及和程式表演讓非遺文化深植百姓心間。
早在2020年,十里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就整合理論宣講人才成立“巧引導”理論宣講志愿服務隊。發展至今,服務隊參與志愿者已達100余人,服務人數達3萬人次。“巧引導”理論宣講志愿服務隊創造性地用非遺文化搭建起了一座宣傳橋梁,通過舉辦寓教于樂的文化活動、大院宣講、板凳宣講等這些“接地氣”的非遺載體,使得宣講教育深入人心,群眾也真正聽進耳里、記在腦里、烙進心里。
△十里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依托乞巧文化組建理論宣講隊
省級非遺傳承人趙君平是見證了乞巧文化傳承發展的親歷者,她說,“西和乞巧文化是我們西和女兒們的‘心靈寄托’,作為傳承人,我希望能夠將西和乞巧文化原汁原味地傳承下去,同時也有責任帶更多的徒弟,讓西和乞巧文化傳承后繼有人。”在乞巧文化的傳承中,西和縣把傳承人的培養放在首要位置,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傳承人認定制度,扶持培養了一批像趙君平一樣的傳承人。
乞巧女兒節非物質文化遺產從時間沉淀里緩緩走出,正是有了像趙君平這樣一位位非遺傳承人,才讓乞巧源遠流長、久盛不衰,她們是擎起非遺傳承的志愿者。
△傳承人趙君平教孩子們乞巧
新時代文明實踐的春風拂過,以乞巧女兒節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從傳承人的口中、手上,走進校園,走進田間地頭,走進人們生活,并日漸渲染出別具一格的新時代文明實踐“主色”。
每當周三下午課后服務時間,北辰小學乞巧社團的孩子們就迅速陷入興奮狀態,他們的乞巧課就要開始了,每到那時,教室里就到處充盈著孩子們對于優秀傳統文化的無限崇尚。同時北辰小學還開設了《乞巧始祖與秦文化之旅融合》乞巧研學課程,教孩子們乞巧課的都是學校的老師,也是傳承乞巧文化的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者。
△北辰小學開設乞巧研學課程
而早在2014年,西和縣就出版了《千年乞巧情 神秘女兒夢》一書作為學生讀物,也從2014年乞巧文化正式走進學生們的課堂,各學校也結合自身教學工作實際,編寫了各具特色的乞巧文化校本教材,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少年兒童開設各具特色的乞巧文化體驗和表演課程,乞巧成了一門凈化兒童心靈,培養團結向上力量的必修課,引導培育更多青少年熱愛和傳承非遺文化。
千年乞巧千年夢。
乞巧源于生活生產,是現代人寶貴的文化財富,也是推動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它在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遞社會文明新風尚、提升公民道德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的價值越來越凸顯。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