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甘肅在線宕昌訊 保護江河湖泊,事關人民群眾福祉,事關中華民族長遠發展。
蒼松翠柏,藍天白云,河水潺潺……秋日,漫步宕昌城鄉,城市綠、公園多、環境美,游客樂。
宕昌縣積極踐行“兩山” 理論,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定位,以保護水資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環境、修復水生態為己任,努力繪就美麗宕昌新篇章。
歲月靜好、孩童嬉戲、小橋流水、林下游園、街道寬敞、變化明顯……來宕昌避暑旅游的游客越來越多,個個都夸好,作為當地宕昌人都很自豪。”走在宕昌縣城街道,干部群眾感觸良多。
每到春天里,隨著溫度的逐漸回升,整個官鵝溝越發的嫩綠起來,嫩得滴水,綠得迷人。湖、泉、瀑、灘、冰連綴一體,柔柔的水,連綿的山,水簾懸掛的瀑布,動靜結合,剛柔相濟。
國慶期間,官鵝溝5A級景區內游人如織,溝內民宿和溝外縣城內賓館一房難求,大大小小的飯店顧客爆滿,小吃街通宵達旦,一派繁榮景象。
當前,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正在全國各地廣泛開展,已成為助力鄉村振興、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對保護涵養水源、復蘇河湖生態環境、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具有重要作用。
追尋官鵝溝的嬗變,是宕昌縣水土保持生態建設與美麗鄉村建設的有機結合,還要將時間撥回到20年前。
2002年,宕昌縣按照“紅、綠、古”三色旅游發展目標,在傳統種植業欠發達的原官鵝藏族鄉官鵝溝少數民族聚居區實施以生態良好、美麗宜居為目標的旅游開發,縣水保局確定“溝道增水添靈氣、坡面增綠添秀氣、村莊強基添人氣”的建設思路,堅持一體化治理,2003年3月,正式啟動了官鵝溝旅游開發和水土保持治理工程,在支溝建設谷坊12座,主溝建設潛壩16座,打造人工湖11個,坡面栽植云杉、落葉松、洋槐,路邊湖旁栽植金絲柳和垂柳,村莊硬化道路,新建人行步道、涼亭等,先后利用長治七期工程和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建設機會安排小流域綜合治理項目3個,建設生態清潔小流域2條,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19.73km2。
以綠為筆,繪就水墨風景。在官鵝溝水土保持生態建設過程中,宕昌始終秉承政府主導、部門協作的大水保理念,縣政府統籌協調各部門和各種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官鵝溝生態建設和旅游開發,各盡其力、各計其功,壯大了建設力量,豐富了建設內容。堅持生態文明的根本目標不動搖,一張藍圖繪到底,牢固樹立水岸共治的河湖管理保護理念,持續加大河堤治理、河道清淤疏浚等項目實施,著力增強水源涵養能力,全流域建立河湖長制,積極開展林業增綠行動,讓官鵝溝水清岸綠、河暢景美、產業興旺,共同繪就新時代水土保持生態和諧新圖景。
守土有責,護靚和美家園。宕昌縣積極推進生態建設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建設好缸溝、南河溝等一批具有自然山水特色和民俗文化特色、哈達鋪紅色文化特色的流域,把生態財富轉化為經濟財富,更好地反哺生態建設,按照“生態立縣,旅游活縣,教育強縣、產業富縣”的全縣發展總要求,全面推進水土保持工作高質量發展。立足官鵝溝自然資源稟賦優勢,秉承生態優先,和諧發展的理念,努力使小流域治理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堅持水土保持與民生條件改善相結合、公益目標與經濟發展相結合的原則,通過坡面采取營造水保林,疏幼林實施封禁管育生態修復措施,溝道中實施谷坊和溪溝整治等攔蓄、排導、支擋工程,村莊實施人居環境提升改造工程,初步建成較為完善的農村基礎設施,使水土資源得到有效保護和利用。對改善官鵝溝生態環境,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形成生態文明、宜居宜游的水美鄉村,促進官鵝5A級大景區建設提質增效和當地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生態“串珠成鏈,鋪展和美畫卷。如今,宕昌官鵝溝水土保持所在的小流域內流水潺潺,綠樹環繞,河道旁干凈整潔的村路……官鵝溝流域環境整體得到了改變,水體清潔、生態良性循環、人居環境明顯改善得到當地群眾的一致好評。
秋日,走進官鵝鹿仁村民俗文化廣場,湖畔芳草如茵,清澈的湖水碧波蕩漾,野鴨逐水嬉戲,悠然游弋。
一路走過官鵝河畔,鳥語花香,微風拂柳,水流淙淙。“走在湖邊、廣場、公園、村落,十分愜意。”重慶游客劉先生說。
今年來,宕昌縣堅持把文旅產業作為強縣富民的“火車頭”,深挖特色文旅資源,巧布局、擴市場,強宣傳、促融合,加快釋放文旅產業新動能,聚力賦能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城鄉+資源”延鏈條。 堅持城鄉一體推進,既突出城市“煙火氣”,高標準建成“美食+文化+消費”特色美食街,開工建設岷江沿線生態修復及步道提升工程,又彰顯鄉村“休閑風”,新晉兩河口、大堡子、 將臺等6村“融圈入群”。堅持多元發展,推動山灣夢谷、牛頭寺景區晉級,科學編制《宕昌縣大草原旅游規劃》,分批建設草原聯網路157.5公里、盤活草場200萬畝,招引投資6000 萬元的草原帳篷營地項目順利推進,開辟文旅發展新高地。截至10月上旬,累計接待游客463.12萬人次、同比增長213%;實現旅游綜合收入26.03億元、同比增長213%。
王 煒 劉國慶 宕昌縣委宣傳部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