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甘肅在線宕昌訊 4月28日,王建庭哈達鋪“包產到戶”系列圖書捐贈儀式在宕昌縣檔案館舉行。甘肅省“包產到戶”第一人,原宕昌縣哈達鋪公社黨委書記王建庭將自己多年編著的《哈達鋪包產到戶追溯》系列圖書及收集保存的相關資料全部捐獻給縣檔案館,實現了自己的衷心意愿。
捐贈儀式上,王建庭捐贈了自己的5部著作及手稿、收集保存的“包產到戶”相關文件史料、中央省市宣傳報道哈達鋪“包產到戶”的圖書報紙期刊及部分圖片、視頻資料等70余件(份)。宕昌縣檔案館館長楊玉平為王建庭頒發了《收藏證書》,宕昌縣文聯主席景金榮捐贈了自己書寫的禮贊哈達鋪“包產到戶”的書法作品并作了交流發言。王建庭介紹了《哈達鋪包產到戶追溯》系列圖書編纂情況。
退而不休,奉獻社會。2004年,王建庭從縣政府督學崗位退休以來,致力創辦老年大學,先后擔任老年大學黨支部書記、縣關工委常務副主任,為全縣老干部工作和關心下一代工作發揮余熱。二十年來,他研學勤耕,先后編著出版了《哈達鋪包產到戶追溯》《哈達鋪包產到戶追溯續集》《哈達鋪的40年》《我與教育二十年》《韓院往事》等150多萬字的著作。內容涵蓋了改革開放到精準扶貧、小康建設近50年間哈達鋪鎮發生的翻天覆地變化和全縣教育改革發展成效,體現了一名共產黨人的責任與擔當,也體現了一名退休領導干部老有所為的治學態度和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多次被評為省市老干部工作、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個人。
“《哈達鋪包產到戶追溯》系列圖書內容豐富,思路開闊,為我們展現了‘包產到戶’以來哈達鋪經濟社會發展的眾多亮點,從不同角度講述了哈達鋪的變遷,是對群眾創造、勇于試驗的真實寫照,是對改革開放、再創輝煌的真情反映,給人以鼓舞和啟發,催人奮進。‘包產到戶’是宕昌黨史中濃墨重彩的一筆,相關著作也為宕昌黨史做出了積極貢獻,值得我們敬仰。”景金榮在發言中說。
1979年1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改革春風吹向隴原大地時,歷史又一次選擇了哈達鋪。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哈達鋪公社黨委以“1號紅頭文件”形式推行“包產到戶”做法,開創了全省農村土地承包責任制的先河。由此發端,甘肅成為全國最早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省份之一。這一制度的試行,在1979年取得了農業增產的大豐收,解決了群眾吃飽肚子的問題,走在了西北五省的前列,受到了當時省委第一書記宋平的首肯,對哈達鋪“包產到戶”在全省進行了推廣。時任哈達鋪公社黨委書記王建庭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詳細記錄了哈達鋪公社貫徹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實行“包產到戶”的做法和成效,以及四十年來哈達鋪發生的巨大變化,展現出哈達鋪嶄新的社會風貌。
宕昌縣作家協會主席趙新平說,“王建庭《哈達鋪包產到戶追溯》系列作品既是他個人智慧和才華的結晶,也是宕昌農村改革發展進程中不可或缺的珍貴財富。王建庭作品及史料的捐贈,不僅是對文字的深情厚誼,更是對我們年輕一代的激勵和鞭策。哈達鋪包產到戶是當時農村經濟改革的重大創舉,為當時凋蔽的農村經濟煥發了生機。王建庭既是領導者,也是實踐者和推動者。他的圖書作品的出版和相關史料的保存,讓我們看到了老一輩共產黨人的責任擔當和敬業精神,讓我們深刻體會到,只有腳踏實地、勤奮工作,才能創造出屬于自己的個人價值和廣泛的社會價值。我們要傳承他的這種精神,為傳播社會正能量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王建庭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退休是退職,不是退志。退休是新生活的開始,著書存史,留存檔案,為社會做一點貢獻,可以讓自己的生命更有價值。”
“舉行王建庭個人著作及相關資料捐贈儀式,是全縣檔案征集工作的重要內容。王建庭同志哈達鋪包產到戶資料,真實地追溯了哈達鋪公社在全省甚至全國率先試行‘包產到戶’責任制的歷史畫卷,他正是第一個敢于‘吃螃蟹’的人。哈達鋪‘包產到戶’是他對宕昌的重大貢獻,哈達鋪包產到戶資料是見證宕昌農村經濟改革的重要歷史檔案。”楊玉平介紹說,“檔案征集工作對于保護文化遺產、傳承歷史記憶、服務社會需求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加大檔案征集力度,不斷把有價值的檔案資料征集進館,不斷豐富檔案館的館藏結構,拓展館藏檔案門類,發揮好檔案‘存史、資政、育人’的作用,為全縣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貢獻檔案力量。”
(劉治學 王曉勇)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