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甘肅在線高臺訊 在高臺縣城關鎮的社區肌理里,一股柔韌又溫暖的“她”力量,正悄然生長、浸潤人心。從獨居老人家中遞來的一杯熱開水,到兒童托管班里展開的一張剪紙,這群平凡女性以行動為筆、以愛心為墨,在基層治理的畫卷上,細細勾勒出動人的民生圖景,讓“守望相助”的社區溫度,順著街巷風、伴著家常話,直抵每個人的心底。
“咚咚咚”,清脆的敲門聲在城關鎮的老舊樓棟里回蕩,每一聲都敲開了獨居老人的心房。這是“敲門嫂”志愿服務隊的“約定信號”:紅馬甲的身影每周準時出現,從不缺席。她們不只是生活里的“好幫手”,更是老人心靈的“暖心伴”:踮腳擦去窗臺積塵時,會順便叮囑“天涼了窗戶別開太大”;代購完急需的降壓藥,會坐在沙發上聽老人講 “年輕時在廠里當技術能手” 的往事;遇到老人手機連不上網,還會手把手教著調設置。這些看似瑣碎的點滴小事,像一縷縷暖陽,把“空巢”里的冷清慢慢捂熱。
這支隊伍還創新搭起“定期探訪+應急響應”的關愛網,細密地將全鎮獨居老人都護在網里。她們記得張奶奶的降糖藥快吃完了,會提前一天在日歷上做標記;留意李爺爺家陽臺欄桿松動,轉頭就聯系社區幫忙加固;就連端午、中秋這樣的傳統節日,也會拎著粽子、月餅上門,笑著說“咱們一起過節才熱鬧”。截至目前,1200 余人次的上門服務、800 余件生活難題的化解,冰冷數字背后,是“老有所依”的承諾落地生根,是“她”力量為銀發群體撐起的一片晴朗天空。
一到暑假,城關鎮新建東村社區的活動室里,總飄著孩子們的歡笑聲。這里是“共享奶奶”的“愛心課堂”:26位退休女性帶著各自的“看家本領”趕來 —— 王奶奶握著孩子的小手教執筆練字,一筆一畫都是耐心;劉奶奶鋪開彩紙示范剪紙,轉眼間就剪出一只蹦跳的小兔子;張奶奶則領著孩子們做手工燈籠,指尖翻飛間,一個個帶著童趣的燈籠漸漸成型。老幼相攜的畫面里,皺紋與笑臉相映,暖意順著針線、伴著笑聲,在屋里輕輕流淌。
這支隊伍摸索出的“老帶小、小伴老”互助模式,恰好補上了雙職工家庭的“看護真空”。放學時,“奶奶們”會在路口等候,把孩子安全送回家;課后時光,她們陪著完成作業、讀繪本,還會講“過去的故事”;假期里,又組織捏橡皮泥、畫彩蛋的特色活動。既解了家長“上班顧不上孩子”的燃眉之急,也讓孩子們在疼愛中笑著長大。而對“共享奶奶”們來說,看著孩子眼里的光,聽著那句脆生生的“奶奶您真棒”,不僅重拾了晚年價值感,更在笑聲里收獲了沉甸甸的幸福,這成了她們退休生活里最鮮活的新注腳。自“共享奶奶”項目推行以來,已有200多人次兒童參與其中,“共享”的不只是陪伴,更是一份把社區擰成 “大家庭”的溫情。
從“敲門嫂”守護銀發歲月,到“共享奶奶”點亮孩童時光,城關鎮的女性志愿者們用行動證明:“她”力量,是基層治理里最柔軟也最堅韌的支撐。她們憑著女性特有的細膩與耐心,填補了“一老一小”服務里的縫隙,搭起了鄰里間的情感橋梁,更讓敬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在新時代的社區里煥發新生機。
如今走在城關鎮的街巷里,紅馬甲、花圍裙的“她”身影,成了最動人的風景。她們用愛串起“夕陽”與“朝陽”,用互助凝聚起社區的向心力,不只是社區服務的踐行者,更是文明新風的傳播者。這份“她”力量,正讓“守望相助”從鄰里間的默契,變成扎根社區的日常;讓每個生活在這里的人,推開家門就能感受到“家”的溫暖。
正如城關鎮相關負責人所說:“她們做的都是平凡事,卻藏著最不凡的堅守。當女性力量匯入社區治理,就像一縷縷絲線織成網,能把溫暖送到每個角落,讓幸福在城關鎮的每一寸土地上,慢慢生根、發芽。”(屈丹)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