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甘肅在線高臺訊 “屋頂漏水愁壞了我,沒想到社區兩天就幫我解決了,不僅修好了屋頂,還協調賠償了被泡的棉絮!”近日,張掖市高臺縣城關鎮人民東路社區居民石大姐看著煥然一新的屋頂和整潔的衣柜,緊緊攥著調解員的手,眼眶里滿是感激。
這溫暖的一幕,源于一場險些升級的鄰里糾紛。不久前,石大姐家屋頂因樓上住戶管道老化突發漏水,斑駁的滲水順著天花板往下滴,衣柜里存放的棉絮更是泡得發潮發霉。她一次次上樓協商維修與賠償,可對方總以“不是自家問題” 推脫,一來二去,原本和睦的鄰里關系漸漸變了味。就在石大姐對著漏水痕跡發愁時,社區網格員在日常走訪中發現了她的難處,當即啟動“四級七天”調解法。短短2天時間里,網格員上門了解情況,社區調委會聯合“和事佬”鄉賢拉著雙方坐下來“嘮家!,既講《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里的相鄰權規定,又聊鄰里間的情分,最終促成樓上住戶全額承擔維修費用,并賠償棉絮損失。一場劍拔弩張的矛盾,就這樣在高效與溫情中畫上了句號。而這,只是城關鎮用“四級七天”調解法破解基層治理難題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城關鎮深入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以“小事不出社區、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為目標,深入運用 “四級七天”調解工作法,同步培育“細喃居”“和事佬”“驥千里”“和鄰月談”等社區特色調解品牌,構建起矛盾糾紛源頭預防、多元化解的治理新格局,讓基層矛盾化解既有“快節奏”的效率,更有“暖人心”的溫度。
“矛盾化解不能等、不能拖,必須有體系、有時限,才能把問題堵在萌芽里!背顷P鎮精準構建“網格員-社區調委會-鎮綜治中心-鎮黨委政府”四級調解體系,明確“七天內辦結”的硬性時限要求,形成分級調處、限時辦結、閉環管理的工作格局,讓每一起矛盾都有“專屬解決方案”。
作為矛盾化解的“第一道防線”,一級調解由網格員扛起“首接責任”,依托“人熟、地熟、情況熟”優勢,對鄰里口角、漏水糾紛等簡易矛盾第一時間上門溝通,力爭當場化解。在石大姐的漏水糾紛中,網格員接到訴求后1小時內便上門勘查,記錄現場情況并初步溝通,為后續調解打下基礎;二級調解由社區調委會“協同發力”,針對需多方協調解決的矛盾,聯合包聯干部、物業、特色調解隊開展聯合調處,在石大姐案例中,社區調委會邀請“和事佬”鄉賢參與,用“熟人話語權”化解雙方對立情緒;三級調解由鎮綜治中心“統籌推進”,對社區難以化解的復雜糾紛,整合司法、信訪等資源專項攻堅;四級調解由鎮黨委政府“兜底保障”,對重大疑難矛盾召開專題會議研究,確保矛盾不積壓、不升級。
截至目前,全鎮累計排查調處矛盾糾紛485起,其中86%由一級網格員就地化解,10%由社區調委會協同解決,96%的矛盾糾紛在社區層面實現有效處置,“七天辦結”時限達標率達100%,真正做到了“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
“不同矛盾有不同特點,得用‘對癥’的方式去解,才能事半功倍!背顷P鎮立足各社區實際,打造一批接地氣、聚民心的特色調解品牌,讓矛盾化解更精準、更高效,也讓居民從“旁觀者”變成“參與者”。
聚焦婚姻家庭糾紛的“細喃居”品牌,由經驗豐富的女性調解員組成專業團隊,以“柔性溝通”為核心方式,傾聽夫妻矛盾的癥結、疏導婆媳分歧的根源,用耐心與共情撫平家庭裂痕,今年已成功調解家庭糾紛52起;主打“熟人調解”的“和事佬”品牌,邀請轄區內德高望重的鄉賢、退休老黨員參與,憑借他們在群眾中的威望與公信力,化解鄰里爭執等“熟人矛盾”,調解成功率高達98%;依托“經驗優勢”的“驥千里”品牌,匯聚退休干部、老教師等群體,為老舊小區改造、歷史遺留問題等復雜糾紛提供專業建議與協調支持,今年已推動22起“老大難”糾紛成功化解;注重 “群眾參與”的“和鄰月談”品牌,定期在社區廣場、居民議事廳開展“鄰里議事會”,圍繞停車難、環境整治等居民關心的熱點問題,組織大家“面對面協商、心貼心交流”,真正實現“群眾的事讓群眾說了算”。
這些特色品牌扎根鄉土、貼近群眾,不僅提高了居民參與矛盾化解的積極性,更成為基層治理的“生力軍”。鎮黨委相關負責人表示:“特色調解品牌讓矛盾化解跳出‘冷冰冰’的流程,多了‘人情味’,也讓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理念真正走進居民心里。”
從網格員上門調解鄰里小事,到鎮黨委政府攻堅重大矛盾;從“七天辦結”的時限承諾,到特色品牌的精準服務,城關鎮以“小調解”撬動“大治理”,讓基層矛盾化解既有速度,更有溫度。
下一步,城關鎮將繼續優化“四級七天”調解工作法,始終以群眾需求為導向,讓矛盾化解更高效、治理服務更精細,在筑牢基層和諧根基的同時,持續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讓每一個生活在這里的居民,都能在鄰里和睦、社區安寧的氛圍中,感受到基層治理帶來的暖心“煙火氣”,共同繪就宜居宜業的基層治理新圖景。(屈丹)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