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陽鎮地處西北黃土高原南部,隸屬于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西毗甘谷,北臨秦安,南接秦州,渭河、隴海鐵路橫貫全境,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行政面積86.6平方公里,下轄24個行政村,人口3.4萬人。新陽鎮古稱“沿河城”,自古為商賈云集之地,文化發達,貿易繁榮。2013年,新陽鎮被授予甘肅省十大魅力鄉鎮稱號。
新陽鎮是由渭河沖擊、侵蝕而形成的河谷盆地。其河北屬于黃土高原南緣,河南屬于西秦嶺北支系山脈。新陽鎮川區海撥1100米左右,南北山區海撥高度在1300米至1800米之間。新陽鎮氣候溫暖,四季分明,雨量適當,屬于暖溫帶氣候,年平均氣溫12℃,最冷月為一月,最熱月為七月。年降雨量500毫米至600毫米,一年有兩個降雨峰值,七月多屬雷雨;從九月下旬到十月中旬,由于受冷暖鋒面交匯形成的華西秋雨的影響,多為連綿數日的陰雨天氣。
新陽鎮有著深厚的歷史積淀和文化底蘊 ,當地群眾歷來就有崇文重教的優良傳統,也培養和造就了一代又一代杰出的文人才子,名將英烈。王治歧、岳景宗、王承舜、霍松林、郭克、任法融、雷達 、胡愛祖等等,他們都是新陽鎮的驕傲。
改革開放以來,新陽鎮歷屆黨委和政府十分重視經濟的發展,社會各項事業取得了很大的進步,群眾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特別是近幾年來,一方面,狠抓產業結構調整,著力發展和壯大支柱產業,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全鎮以優質核桃、葡萄、蘋果為主的規模種植已基本形成,特色優勢凸顯。一方面,狠抓基礎基礎設施建設,修建通鄉公路,興修硬化通村公路,興建新陽綜合農貿市場,實施新陽鎮新鎮區建設,城鄉一體化步伐明顯加快。新陽鎮黨委政府立足新陽實際,重振昔日“沿河古城”之雄風。全鎮有耕地面積50900畝,2013年全鎮經濟總收10188.82萬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4093元。
2013年是國家實施“十二五”的關鍵年,新陽人民欣逢盛世,又面臨國家西部大開發和“關中——天水”經濟區建設的歷史機遇,加快發展成為全民共識的時代主題。新陽鎮已具備前所未有的諸多發展條件,鎮黨委、鎮政府審時度勢,以建設“商貿重鎮、文化名鎮、產業強鎮、旅游大鎮”為發展戰略,切合實際,深得民心。全鎮人民將始終堅持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按照鎮黨委、鎮政府制定的經濟發展思路和確定的奮斗目標,振奮精神,銳意創新,開拓進取,與時俱進,為建設繁榮、富強、文明、美麗、和諧的新陽鎮而努力奮斗,在新的歷史時期創造出更大的歷史輝煌。
(一)以基層組織建設為重點,著力提高黨員素質。
全面貫徹落實區委關于加強基層組織建設活動安排,以“五個好”為目標,著力抓好支部建設,重點是選好一個支部書記,以村級組織場所建設管理使用規范重點,整章建制,靠實責任,加強黨員培訓教育,力求班子建設上水平,整體工作見實效,活動開展有特色。2013年,完成趙胡村、溫緱村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建設。在區委組織部大力支持下,完成了溫集、張坪等15個村遠程教育站點依托站點改造升級,加強了黨員干部群眾學習。依托區委黨校,強化黨員及入黨積極分子培訓,發展黨員20名。嚴格按照要求,在全鎮24個村落實了干部坐班制度,實現了黨員干部密切聯系群眾,同時,通過開展夜校講學活動,加強學習,提高黨員干部素質。
(二)以“雙聯”行動為契機,加快群眾脫貧致富步伐。
深入貫徹落實省委“雙聯”行動的決策部署,總結經驗,抓點帶面,注重實效,繼續加大“雙聯”幫扶力度,切實促進貧困村快速發展,以市級“雙聯”示范點,市委書記幫扶村王家莊為重點,在王書記的協調下,整合項目、整合資金,實施了巷道硬化、排洪渠治理、文化廣場建設等一批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極大地改善了群眾生產生活條件。2013年,我鎮按照鎮村發展實際,結合“八個全覆蓋”、“五件實事”等要求,在全鎮范圍內展開基礎設施建設工作,年初,在王家莊實施硬化巷道1100米,修建村內排洪渠380米,修建村外排洪渠1020米;另外,投資60余萬元;對后關路沿線進行了環境綜合整治,建設了一條長約150米的文化長廊,修建5座垃圾收集屋,籌資18萬元,新建一處170平方米三角文化廣場,把新陽鎮群眾坐火車的必經之路變成了弘揚新陽文化,宣傳新陽文明的窗口;實施了新寨巷道硬化工程、溫緱巷道硬化工程、肖王道路硬化工程、趙胡道路硬化工程。同時,我鎮積極邀請農業局、林業局、果業局、勞務辦等相關科學技術專業技術人員,在我鎮王家莊、溫家集等村組織科學技術培訓班,開展林果業種植管理、蔬菜種植、珠繡、烹飪等科學技術培訓,共計組織培訓班11期700余人次,通過培訓,農民獲得相關技能知識,掌握了科學種植、科學養殖、田間管理等科學技術,農民工掌握了一技之長,提高了綜臺素質和適應社會能力,達到穩定就業的目的。
(三)發展優質核桃種植基地,大力培育特色產業。
根據我鎮“一川兩山”的地理條件,結合群眾實際需求,按照“川區葡萄、山區核桃、全鎮推廣雙壟溝玉米”的工作思路,繼續發揮特色產業優勢,鞏固并發展一批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推進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不斷提高葡萄、核桃、玉米等特色產業的發展水平和市場競爭力。全鎮共調運地膜32噸,玉米專用肥650袋,農藥1000瓶,推廣全膜覆蓋雙壟溝種植玉米1.2萬畝;推廣種植脫毒馬鈴薯1500畝;推廣節水灌溉種植蔬菜4500畝;完成春季核桃建園9000畝;完成溫緱、席寨、趙胡、肖王等村的土地整理項目一萬畝,并完成配套農田產業路建設,為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實現農業增收打下了堅實基礎。
(四)大力實施道路水利項目,夯實基礎設施建設。圍繞群眾關心的生產、生活中的熱點難點問題,大力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年初,在區委、區政府及相關部門指導下,在王家莊實施了3.4公里村內道路硬化.6月份,啟動實施了鳳凰山片區趙胡村、肖王村、道路硬化工程,新修趙胡村2.6公里,肖王村2.48公里水泥硬化道路;硬化溫緱村1.72公里村組巷道,硬化新寨村1.84公里村組巷道,解決了項目村群眾生產出行難題。另外,我鎮根據掌握村情民意,實施了人畜飲水工程及排洪渠建設等一批水利項目,以鳳凰泉人畜安全飲水管道更新和王家莊排洪渠建設工程為代表的惠民項目更是受到了群眾的一致好評。其中,鳳凰泉人畜飲水管道更新工程解決了鳳凰片區9個行政村約8000人安全飲水,王家莊排洪渠建設工程解決了王家莊村莊排水,化解了王家莊、趙家莊兩村群眾多年來因排洪排污而產生的矛盾。
(五)發展文化旅游產業,著力打造文化重鎮。
新陽鎮古有‘沿河城’之稱,文化名人輩出,我鎮圍繞“文化名鎮、旅游大鎮”發展思路,以國家“AA"級旅游景區鳳凰山為核心,利用新陽鎮得天獨厚的歷史文化優勢,2013年4月,鎮政府組織主編的《鳳凰放歌——新陽鎮詩文集萃》一書正式發行。在“三八”婦女節、“五一”、“鳳凰山東岳文化廟會期間舉辦文藝匯演和書畫展覽,弘揚新陽悠久歷史文化,推動新陽文化事業繁榮。及時完成全鎮廣播電視“村村通”、“戶戶通”接收設備的維修換發工作,極大地豐富了廣大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2013年5月,王莊村革命烈士陵園得到重新修葺,并于五四青年節舉行緬懷革命烈士活動。為發揚新陽鎮“崇文重教”的優良傳統,鎮政府在國慶節舉辦新陽小學(溫集初中)百年校慶活動。2013年10月,我鎮入圍甘肅省十大魅力鄉鎮。
(六)強化服務群眾意識,努力改善民生。我鎮把民生問題擺在突出位置,切實解決好關系群眾生產生活的各種實際問題。新陽鎮轄區內共有24個行政村,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稽核工作全部完成,到齡領取待遇、采集照片4191人;繳費手冊填寫發放12540冊;待遇享受證填寫發放4191冊;2013年保費已收繳總金額137萬元,已繳入專戶金額73.5萬元;16歲以下人口信息采集人數達到5388人,已全部錄入系統。為享受低保的2239人共計發放低保款1813856元;為158名五保戶發放補助199190元;為241名優撫對象發放補助307910元;醫療救助44人,發放救助款249559元。
全鎮已婚育齡婦5928人,其中無孩327人,一孩1711人,二孩2840人,多孩1053人;累計節育4907人(放環1064人,結扎3843人:其中二女戶結扎226人,純女戶51人);出生人數148人,出生率為4.36‰,人口自增率為2.6‰;2013年共結扎24例,放環55例,綜合節育率83.8%;全鎮有計生協會24個,共有會員3383名。
(七)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推動經濟社會發展進程。
新陽鎮新鎮區從2010年開始籌劃,2011年完成了征地,并辦理了立項、規劃、建設等前期手續,2012年開始建設,共分兩期六個大塊,占地240畝,建設資金2.3億元,由長安大學建筑規劃設計院規劃,路網形成四縱三橫14米大路網,再配套小路網。
一期工程分兩個大塊,共占地130畝,建設資金1.5億元。一是新陽鎮農產品交易中心。占地94畝,由天水新樂園房地產開發公司籌建,采取商業化運作模式,建設總建筑面積6萬平方米的兩層(局部三層)仿古磚混商鋪,集農副產品、百貨、小吃、超市、酒店為一體,概算投資1億元(包括道路、上下水、綠化、亮化等)。目前,已完工2萬平方米,開工1萬平方米,年底將完成3萬平方米,爭取明年底全部建成。二是新陽鎮行政文化中心。占地36畝,主要包括鎮政府辦公樓、宿舍樓、文化廣場、商業鋪面、法庭、合作銀行、供電所、工商所、派出所及兩棟商住樓,總建筑面積2萬平方米,概算投資5000萬元,目前辦公樓、宿舍樓、商鋪、法庭、合作銀行正在進行建設,預計年底完成主體并封頂,工商所和供電所前期準備工作已完成,計劃明年年初開工建設,7月底完工交付使用。
二期工程包括四個大塊,全為招商引資項目,共占地110畝,建設資金8000萬元。一是新陽大酒店。占地10畝,由新陽大酒店有限公司籌建,建設地下1層、地上4層框架樓1幢,建筑面積4000平方米,概算投資2000萬元,目前,項目立項、規劃、征地和設計等已完成,正在辦理建設手續,預計明年年初啟動建設。二是清池觀生態園。占地20畝,由甘谷私營老板籌建,建成餐飲、休閑、垂釣、住宿為一體的生態園,概算投資2000萬元,目前已簽訂框架協議。三是胡大別墅小區。占地30畝,由天水聯誼商貿有限公司籌建,建成100套兩層小別墅,概算投資2000萬元,目前已簽訂框架協議。四是新陽建材市場。占地50畝,由甘肅運田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籌建,建設集建材、五金、潔具、家具為一體的綜合性建材市場,概算投資2000萬元,目前已簽訂框架協議。
(八)強化基層民主,推行村務監督委員會制度。為了有成效的做好村務監督工作,按照市區相關會議文件精神,我鎮成立了由鎮黨委書記任組長,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任副組長的村務監督委員會工作領導小組,編制印發實施方案,確保此項工作有組織、有步驟、有措施、開展。 我鎮現有24個行政村,已建立村務監督委員會24個。通過鎮村干部共同努力,工作成效顯著:一是認真履行職責監委會的職責,對日常村務公開情況進行監督,對各項工作的開展積極提議,充分發揮村務監督委員會的積極作用。二是村務監督委員會通過參與村級民主決策,加強對村委會工作監督,實現了村務監督委員會職能轉變,有效地遏制了村干部不廉潔問題的發生;三是選舉產生的監督委員會代表群眾對農村事務和干部行為進行監督,群眾可以把想說的話、想做的事和需要了解的各種情況,通過監督委員會的溝通作用,反映到村委會,更好地保證了村情民意的準確掌握。四是暢通了渠道,監督委員會成立后,村務工作通過監督委員會向群眾公布解釋,征求群眾意見。村務有問題接受質詢,有爭議接受聽證,使大量的矛盾和問題在基層得到化解; 五是明確了目標任務,認真履行好職責,充分執行權限,形成了對村務公開、村務決策、村務執行工作的監督制約機制,真正體現了民主管理、民主決策、民主監督的工作氛圍。
(九)實施美麗鄉村建設,改善生態環境。
(1)周密安排部署,打造亮點示范村。為改善群眾生活生產條件,建設美麗鄉村,按照“高標準、精細化、嚴管理”的標準,對雙聯示范村王家莊后官路、村舞臺路、村學校路及麥甘公路沿路進行綜合整治,打造亮點,安裝垃圾箱53個,修建垃圾收集屋5個,修整路燈40個,修建花園13處并栽植常綠植物,綠化村文化廣場及周邊庭院,栽植云杉、雪松、側柏、紅葉李、速生柳、小葉黃楊等行道樹1萬多株。對主干道農戶房屋進行了刷白美化,修建文化墻一處500米。在鎮政府駐地溫集村,沿主街道安置垃圾箱,建設封閉式垃圾收集屋13個,和鎮區機關單位、個體戶、沿街農戶簽訂了門前“三包”責任書,組織專人每天對街道衛生進行清掃,生活垃圾統一收集、統一清運、統一掩埋。
廣泛動員群眾,實施村莊全面整治。結合新農村建設,對農戶的柴草、廁所、畜禽圈舍進行規劃調整,動員廣大干部群眾,在鎮區各村組織美麗鄉村建設大掃除活動,組織群眾對房屋院落、房前屋后進行了徹底大清掃。在大鳳公路沿線、溫劉公路沿線、鎮區交通要道兩側村莊實施了環境綜合整治活動。共計拆除違章建筑12處、清掃道路26公里,清運垃圾30余噸。同時,在全鎮范圍內開展環境保護主題宣傳教育活動,培養群眾自覺參與愛護環境意識,動員群眾積極參與到美麗鄉村建設活動中。
地方名人
1、王治歧(1901年-1985年),字鳳山,新陽鎮王家莊人。1924年考入黃埔軍校,為第一期學員。畢業后一直在國民黨部隊工作,歷任排、連、營、團、旅、師、軍長等職。全國解放前夕,任國民黨119軍軍長代理甘肅省政府主席,是一位反帝愛國軍人。解放后,曾任省政協常委、民革中央顧問、省民革副主席、西北黃埔同學會會長等職。
2、任法融:俗名任志剛,漢族,新陽鎮席寨村人, 生于1936年6月23日。1950年3月出家入道于隴縣藥王洞,拜王嗣琳道長為師,宗奉全真龍門派,后到龍門洞修道。1955年到我國道教發祥地之一陜西省周至縣樓觀臺道觀掛單,后任監院;1986年擔任陜西省道教協會會長;1989年受聘擔任中國道教學院副院長;1999年8月在中國道教協會第六屆全國代表大會上被選為副會長。2005年6月24日, 在中國道教協會第七屆全國代表會議上,任法融道長被選舉為新一屆中國道教協會會長。為中國第八、九、十屆政協委員。
3、胡愛祖,生于1945年,新陽鎮胡家大莊人。1964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歷任國防大學戰術教研室副主任,國防大學戰役教研室副主任,國防大學電化教學中心主任,全軍軍事系統工程學會副主任,國防大學副教育長,國防大學國防研究系主任。1988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97年晉升為少將,2005年退休。
4、雷達,原名雷達學,男,1943年生,新陽鎮王家莊人,中共黨員,著名文學評論家。1965年畢業于蘭州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1962年開始發表作品。1980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先后在全國文聯,新華社,《中國攝影》、《文藝報》社任編輯,后任《中國作家》副總編,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現任中國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創作研究部主任、研究員、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小說學會常務副會長、第四屆、第五屆茅盾文學獎評委、第一屆、第二屆魯迅文學獎評委等,兼任母校蘭州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甘肅省文學院名譽院長等職。
5、郭克,原名郭克寬,字謂川,生于1925年,新陽鎮趙家莊人。1950年畢業于西南美術專科學校,1951年到西南師范大學任教,現為西南大學美術學院教授、中國花鳥畫技法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重慶縉云書畫院院長、重慶市老年書畫研究院顧問。曾任重慶國畫院常務副院長、四川省高校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藝術學科副組長。曾受教于張振鐸、莊子曼、劉一層等教授。擅長花鳥畫,作品多次參加全國及省市美術展并被《美術》、《中國書畫報》、香港《大公報》等多種報刊發表。部分作品選送美國、日本、朝鮮、泰國、圭亞那以及香港、臺灣展出。1992年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993年又獲得國家教委“曾憲梓教育基金會”高等師范院校教師三等獎。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