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下旬,西北師范大學敦煌學院學生陳剛剛帶領著一隊身著白襯衫,手拿講解器的大學生來到敦煌莫高窟,短暫開會過后,他們分散于各窟處,開始了一天的志愿講解工作。
“來到莫高窟,必須要看‘九層樓’。‘九層樓’高45米,唐朝年間修建,又稱大佛殿,也是莫高窟第96窟……”在莫高窟標志性建筑“九層樓”里,陳剛剛正給五湖四海的游客滔滔不絕地講解著。
2018年,敦煌莫高窟經歷著近40年來同期最大的客流沖擊,為尋求文物安全和提供服務的“中間點”,敦煌研究院通過3個月的課堂培訓和實地培訓,選拔優秀大學生成為志愿講解員,為游客講解莫高窟。
今年暑期以來,敦煌莫高窟經歷著近40年來同期最大的客流沖擊,“單日游客量逾萬人次”考驗著敦煌莫高窟游客接待能力。敦煌研究院為尋求文物安全和提供服務的“中間點”,暑期從甘肅各大院校優秀學生中招錄志愿講解員,通過3個月的課堂培訓和實地培訓,通過考核即可上崗為游客講解莫高窟。
“簡直就是‘魔鬼’訓練,200小時記憶8萬字。”已在莫高窟擔任兩年志愿講解員的陳剛剛說,申請志愿講解員的大學生,除學習本專業課程外,每周一、三、五晚上還要進行理論知識培訓,周末則在洞窟進行實地講解培訓,“培訓期間,滿腦子都是洞窟的年代和介紹……感覺自己都‘溢’出來了”。
“參觀的地方是文化遺產,屬‘無價之寶’,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絕不能被破環。”陳剛剛表示,與莫高窟講解員的工作要求無異,志愿者除提供正常講解服務外,還需要關注文物安全,在帶團進入洞窟前會反復強調禁止拍照等參觀要求。
“大多數游客對于莫高窟和敦煌所知甚少,因此講解員不能只進行機械、簡單的信息傳輸,游客需要有‘溫度的講解’。”西北師范大學敦煌學院學生杜蘭花去年便申請了志愿講解員,但在實地選拔講解中因像“復讀機”而被淘汰。
經歷過去年“失敗教訓”的杜蘭花針對弱項進行了專項訓練,今年如愿以償成為了一名莫高窟志愿講解員。她說,在講解過程中特意將個人感受與游客進行分享,借此拉進彼此關系。“意猶未盡”的游客也會將感受和看法也與她交流,相互分享對千年敦煌文化的不同認知。
據了解,志愿講解員在莫高窟一天會走2萬多步,每天莫高窟從喧鬧回歸于平靜之時,志愿講解員們才會“拖著”疲憊的身體乘坐通勤車返回學校,而白襯衣上的汗漬則被他們戲稱為“軍功章”。
“4年間,共有260名學生成為志愿講解員,服務游客超100萬人次。”西北師范大學敦煌學院團委書記高軍德說,志愿講解員崗位可提升大學生的藝術修養,增加文化自豪感,并且通過他們的傳播可使莫高窟文化乃至敦煌文化讓更多民眾所了解。
“他們不僅緩解了講解員的工作壓力,還能讓更多游客了解到敦煌藝術,讀懂莫高精神。”敦煌研究院接待部主任羅瑤評價志愿講解員時說。(來源:中新網)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