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時期,郭沫若逆潮流“尊孔”,寫穿越文《馬克思進文廟》
在今年的考研政治卷中,內有一題,引用了郭沫若90年前所寫穿越文《馬克思進文廟》為材料。在文章中,郭虛構了馬克思與孔子的一次對話。對話的結果是:孔子對馬克思驚嘆:“你這個理想社會和我的大同世界竟是不謀而合”;馬克思對孔子驚嘆:“我不想在兩千年前,在遠遠的東方,已經有了你這樣的一個老同志!你我的見解完全是一致的,怎么有人曾說我的思想和你的不合,和你們中國的國情不合,不能施行于中國呢?”。命題者“緊跟時代脈搏”,借古喻今,以郭沫若之言,循誘考生“打通儒家思想與馬列主義”的用心,昭然可見。
《馬克思進文廟》一文,將郭沫若堅持畢生的尊孔之意,顯露無遺。郭自小受過傳統儒家教育,到日本留學時,又在課余研讀了王陽明著作。五四時期,時人以“打倒孔家店”為潮流,而郭沫若稱孔子有“偉大的天才,圓滿的人格”,是“永遠有生命的巨人!雹1945年,在《十批判書》中,郭沫若更稱贊孔子“順應著當時的社會變革的潮流”,“大體上他是站在代表人民利益的方面的”,并稱“仁”是指“克己而為人的一種利他的行為”。②對于“袒護”孔子這一點,郭沫若從不諱言。
在《十批判書》中,郭沫若不僅稱贊了孔子,還抨擊焚書坑儒使“春秋末葉以來,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種精神,事實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擊”。對郡縣制,郭沫若評價也不高,說“秦雖設郡,未廢侯封”“秦郡多沿燕、趙之舊”?傮w上,郭沫若稱秦始皇是“一位空前的大獨裁者”。③
1949年后,郭沫若保留了以往對孔子的看法,并體現在其主編的《中國史稿》中。而其對秦始皇的定見,已隨著毛澤東對秦始皇的肯定發生改變,如1961年時論“焚書”,“其用意在整齊思想,統一文字,在當時實有必要”。④1971年的“九一三”事件后,以從林彪家中搜出的零碎的條幅、筆記,掀起全國范圍的“批林批孔”運動。郭的尊孔立場,遂成為“旁敲側擊”、“敲山震虎”式政治游戲模式下的犧牲品。…[詳細]
林彪死后,郭沫若成了“批林批孔”運動臺面上被攻擊的靶子
郭的《十批判書》,當日的罪名是“尊儒反法”。毛澤東給郭沫若寫了一首詩:“郭老從柳退,不及柳宗元。名曰共產黨,崇拜孔老二!绷谠獙懹小斗饨ㄕ摗,贊揚郡縣制。不久,毛澤東將一本《十批判書》贈與江青,說是“為批判用的”;同時把《讀<封建論>呈郭老》給江青:“勸君少罵秦始皇,焚書事業要商量。祖龍魂死秦猶在,孔學名高實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治,《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讀唐人《封建論》,莫從子厚返文王!痹诿珴蓶|看來,“郭老對待秦始皇、對待孔子那種態度和林彪一樣”;而毛澤東自己,“贊成秦始皇,不贊成孔夫子”。⑤
在隨之而來的“批林批孔”運動中,郭沫若只是表面上的矛頭所指。因“郭老從大革命起就同總理關系很密切,很好;他們就想從郭老身上開刀,達到他們攻擊總理的目的!薄八娜藥汀凇欢濉蝗f八千人大會上,點了郭老的名”。張春橋指責郭沫若抗戰時“罵了秦始皇”,郭回答:“我當時罵秦始皇,是針對國民黨蔣介石的!苯嘤謴娖裙襞星厥蓟实摹霸紫唷,“在郭老家中東拉西扯地糾纏了兩三個小時”。⑥
1973年—1974年,全國有2000多篇批孔文章發表,最終并沒有一篇出自郭沫若之手。郭只寫了兩首題為《春雷》的七律,向毛澤東認錯。其一為,“春雷動地布昭蘇,滄海群龍競吐珠。肯定秦皇功百代,判宣孔二有余辜。十批大錯明如火,柳論高瞻燦若朱。愿與工農齊步伐,滌除污濁繪新圖!痹娭姓f《十批判書》有“大錯”,秦始皇有大功、孔子有大罪!拔母铩苯Y束后,新出的《沫若詩詞選》沒有收入這兩首《春雷》。以至有人認為,郭沫若寫詩認錯,只是為過關,而非真的“批孔”。
1976年,郭主編的《中國史稿》,在修訂版前言中,特別說明:“原來的稿子中的對于孔丘的評價有嚴重的錯誤,這次作了根本的修改”?鬃佑身槕獨v史潮流的人物,變為“日趨沒落的奴隸主貴族的政治和思想上的代表,一個著名的反動人物”,其“政治思想體系是一個復辟舊制度的體系!雹
1977年10月2日,郭在給林默涵的私人信件中說,“《十批判書》殊多謬誤,望您不吝指正,以俾減少罪愆”。在闡釋毛澤東文藝思想方面,林默涵是僅次于周揚的人物。以上話語,看似等于從郭的立場,再次承認“《十批》不是好文章”。⑧但稍后,同年的毛澤東誕辰,郭作詩紀念,曰:“形象思維第一流,文章經緯冠千秋。素箋畫出新天地,赤縣翻成極樂洲。四匹跳梁潛社鼠,九旬承教認孔丘。群英繼起完遺志,永為生民祛隱憂。”將“九旬承教認孔丘”之事,置于已被打倒的“四匹跳梁潛社鼠”(即“四人幫”)名下,郭內心深處的“不服”,仍隱約可見。…[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