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紋尖底瓶 馬家窯類型(甘肅省博物館藏)
鯢魚紋彩陶瓶 仰韶文化(甘肅省博物館藏)
雙鉤紋彩陶鬲 辛店文化(甘肅省博物館藏)
人形彩陶罐 四壩文化(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鑲綠松石回紋彩陶罐 四壩文化(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多層垂弧鋸齒紋雙耳甕 半山類型(甘肅省博物館藏)
旋紋彩陶鼓 馬家窯類型(甘肅省博物館藏)
鸮形陶罐 齊家文化(臨夏市博物館藏)
工作人員在展廳內布展。
國博展廳一角。
近幾年,越來越多的甘肅文物走出去參展,文物外展成為推介甘肅歷史文化的一張“名片”。12月25日,“國色初光——甘肅彩陶藝術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隆重開幕。這些有著數千年歷史的甘肅文物,將于今后一年里,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再次綻放光彩。
12月18日上午6時,195件“甘肅彩陶”文物開啟他們的進京之旅,目的地中國國家博物館。20日凌晨,文物到達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已準備就緒,迎接這批遠道而來的“客人”。
12月25日,由中國國家博物館聯合甘肅省文物局、甘肅省博物館等十幾家文博單位舉辦的“國色初光——甘肅彩陶藝術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隆重開幕。這些有著數千年歷史的甘肅文物,將于今后一年里,在國家博物館綻放光彩。
甘肅省博物館歷史部副主任劉光煜介紹,展覽共展出195件甘肅彩陶,其中甘肅省博物館有100件彩陶參展,其余95件文物由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蘭州市博物館、臨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館、定西市博物館、天水市博物館等10多家博物館提供。此次展覽是甘肅彩陶類文物在中國國家博物館最大規模的一次展出。
對于這些遠道而來的彩陶“客人”,中國國家博物館的策展人用“國色初光”來描繪他們。中國國家博物館陳列工作部副研究館員張運,也是負責此次彩陶展的策劃人表示:“希望通過對彩陶多層級的解析,系統地去展示甘肅彩陶文化的特征與內涵,體現甘肅彩陶藝術。”
展覽的第一單元以“黃土下的彩色世界”為主題,表現甘肅彩陶的文化背景。以歷史敘事的方式,對不同階段、不同類型的甘肅彩陶文化做了一個概要介紹。
第二單元“筆畫與色調的奏鳴”按照時代順序介紹甘肅彩陶各個文化的主要紋飾及演變規律。這一單元內容分為六組:“一抹紅彩”展示大地灣文化時期最早出現的彩陶特征;“從直線到曲線”介紹仰韶文化時期彩陶圖案由簡單搭配到復雜構圖的演變規律;由于馬家窯文化彩陶十分豐富,展覽將馬家窯早中晚三個時期分作三組來展示,“激流涌蕩”“紅黑彩與鋸齒紋”與“圓形天地”分別展示了馬家窯類型、半山類型和馬廠類型的彩陶群組,對這一時期的漩渦紋、網格紋、黑紅彩鋸齒紋、葫蘆網格紋、四大圓圈紋、回形紋等代表紋飾做了拆分解讀,集中展示了甘肅彩陶最輝煌階段藝術成就;進入青銅時代,彩陶數量減少,品質也有所下降,因此齊家、四壩、辛店、沙井這四個青銅時代文化的彩陶歸為“余音綿綿”,各文化彩陶風格各異,特色鮮明。
第三單元“大自然的生命組歌”通過具象紋飾來展示自然界中豐富多彩的生命現象及主要生物紋飾的特征與變化規律。內容上分為“花葉繁茂”“鳥乘風行”“水生一族”“馴化與野生”四組。通過植物紋、魚紋、蛙紋、犬紋、蜥蜴紋等展示彩陶紋飾蘊含的寓意,其中的太陽、植物、動物和人形紋飾展示了人們生息之地的自然生態。
第四單元“精神的家園”將各文化階段與人們精神生活有關的彩陶紋飾集中起來,分類展示。內容分為“原始信仰”“塑形藝術”“音樂舞蹈”三組。“原始信仰”主要展示的是鯢魚紋與神人紋。其中神人紋最為豐富,變化規律也很清晰;先民們在探索彩陶紋飾藝術的同時,對立體塑形也給予了一定的關注。“塑形藝術”展示了各種陶塑文物,反映了史前先民準確的觀察能力、出色的表現能力和日趨豐富的審美情趣。“音樂舞蹈”展示了一些舞蹈圖案的彩陶,也有陶鼓、陶塤、陶鈴等多種樂器。
從古至今,跨越千年,甘肅彩陶攜著自身所屬的時代氣息,在國博與觀眾見面。
旋紋尖底瓶以中心圓作為定位點,將各點以優美的弧線連接構成復雜而多元的圖案。圖案繁而不亂,有條不紊,無論從什么角度觀看,都可以欣賞到一個完整的花紋圖案。將這種四方連續的旋紋,飾于作為水器的尖底瓶上,圓圈遠點宛如激流,弧線猶如奔騰的波浪,分散在其間的小圓圈猶如濺起的水花,整個畫面充滿了動感與生命力。這件集器型規整、制作精湛、色彩明快等特點于一身彩陶,也是原始藝術中的佳作。
人形彩陶罐,罐作立人狀,人物雙眼鏤空,塑有鼻子,雙耳穿有小孔,嘴唇微張,神態祥和可親。頸部繪有黑彩,好似系著一條圍巾,再細細看,它的肩部較寬,下身穿著寬松粗大的褲子,腳上穿著富有特色的翹頭靴子。這件人形彩陶罐造型有趣,貼近生活。
由臨夏市博物館提供的一件齊家文化時期的鸮形陶罐,以其獨特造型和文物價值入選參展。鸮,也作“梟”,俗名貓頭鷹。陶罐材質為泥質灰陶,呈現出特殊的光澤。高19.1厘米,鸮首口,口沿后部飾有鋸齒狀花紋,似鸮頭部羽冠;其面部正中穿兩個圓孔,兩孔間堆塑鋸齒狀泥條,頗似眼和喙。短束頸,鼓腹,平底,頸有單耳。其造型形象生動,留給人們無盡想象。
鑲綠松石回紋彩陶罐雖以泥質紅陶制成,耳上和腹部一周粘貼有綠松石片和蚌片,也顯現出當時遠古先民審美的變化,這件用鮮艷的鑲嵌飾物襯托彩陶圖案,使這件彩陶更富美感,閃爍著獨特的藝術韻味。
人們可以通過音樂來傳遞情感,那么在古時候,有音樂嗎?在展出的文物中,有一件馬家窯時期的彩陶鼓就是最好的實物見證。彩陶鼓的大端呈缽狀,小端好似一折肩罐,中部為圓筒狀,與兩端貫通。大端一周均勻分布有六個爪型突翹。大小兩端器腹各有同向的扁條式圓拱耳,應為系繩用。這件彩陶鼓是迄今為止發現時代較早的打擊樂器。可以想象一下,古時候人們通過彩陶鼓產生音樂來表達他們內心的感受。在展出的彩陶中,除了彩陶鼓,還有彩陶鈴、彩陶塤以及舞蹈紋彩陶罐,來呈現先民們的精神生活。
“觀眾通過參觀展覽可以直觀地感受甘肅文化,感受到甘肅彩陶的藝術魅力,這或許是最好的表達交流。”劉光煜說,讓甘肅的歷史文化傳遞出去,文物是最好的紐帶和橋梁。
甘肅省博物館館長賈建威曾在采訪中談到,讓文物成為甘肅的一張靚麗名片,而甘肅彩陶是其中最閃亮的篇章之一。
近幾年,越來越多的甘肅文物走出去參展,文物外展成為推介甘肅歷史文化的一張“名片”。據了解,2019年,僅甘肅省博物館文物外展30余次。(文/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閔媛)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