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牛角琴
10月下旬,第七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在成都舉行。我省選送的東鄉族咪咪和藏族牛角琴脫穎而出,喜獲“我最喜愛的樂器”稱號,再次向全國游客和群眾展示了隴原非遺魅力,贏得好評如潮。
天水絲毯
11月11日,第四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大展在安徽省黃山市開幕。我省展出的15套、60余件酒泉夜光杯雕以及部分天水絲毯展品吸引了眾多觀眾和游客駐足欣賞,紛紛選購。
微雕葫蘆
第二屆進博會期間,甘肅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在國家會展中心“非物質文化遺產暨中華老字號”文化展示區展出。微雕葫蘆、肖像剪影、慶陽刺繡,這些指尖上的文化,吸引了眾多群眾參觀、購買。
甘肅非遺正在以全新的面貌亮相于全國。也有人說,非遺再美,也不能守著“手藝”沒飯吃。而在甘肅脫貧攻堅進入啃硬骨頭的關鍵時期,甘肅非遺正發揮著其獨特的魅力,助力推進民眾脫貧。
非遺扶貧:用藝術帶動百姓富起來
臨夏回族自治州是我省全國“非遺+扶貧”10個重點支持地區。在文化和旅游部的大力支持下,依托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臨夏磚雕、保安族腰刀鍛制技藝,于2018年設立了兩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我省籌措資金100萬元委托蘭州交通大學組建工作團隊,幫助兩個工坊進行工藝設計和文創開發。
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的韓友順今年25歲,經過6年的學藝生涯,如今已是一名成熟的磚雕師。韓友順告訴記者,由于腿腳不方便,無法干過重的體力活,19歲高中畢業后他就開始學習磚雕手藝,補貼家用。“從前家里開支緊張,父母沒有文化,只能靠打零工維持家用,家庭生活非常拮據。為了減輕家里的負擔,高中畢業后我就開始打工,首先想到的就是做磚雕匠人。”
臨夏磚雕
由于從小就喜歡磚雕,總是喜歡看磚雕匠人刻花,所以在磚雕廠開展免費培訓的時候,韓友順也加入了培訓隊伍。
“一開始工資只有幾百元,后來一千多,兩千多,現在每月我已經能掙4800多了。家里的生活也好了起來。”韓友順說。
臨夏青韻磚雕有限公司負責人范祥軍告訴記者,臨夏磚雕扶貧就業工坊采取的是“公司+人員培訓+技術授權+派發訂單+連鎖工坊+家庭作業”的操作模式,以此吸納貧困人口就業。“目前,扶貧就業工坊已設立了近2000平方米的磚雕傳習所,首期培訓60人,其中建檔立卡戶24人、低保戶26人、殘疾人4名,建立連鎖工坊3家。選派11名磚雕技師,其中7人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參加了西北民族大學舉辦的臨夏磚雕傳承人高級研修班,這些人已經逐步實現穩定就業與脫貧。”
省文旅廳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全省已通過各種途徑建設各級各類非遺扶貧就業工坊106家,吸納就業4761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881戶、2246人。近兩年來,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累計組織培訓381期,培訓人數9738人次,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受訓2980人次,非遺扶貧工坊就業人員月增收最少在200元以上。
多方協作 助力非遺扶貧
省文旅廳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甘肅非遺資源豐富,同時脫貧攻堅任務十分繁重。“有這么多美麗的非遺資源,就不能讓老百姓守著‘手藝’沒飯吃。”為了能讓更多的貧困戶找到謀生之路,實現貧困地區群眾就近就業,居家就業,省文旅廳開展多種做法助力非遺扶貧。
這位負責人說,“臨夏磚雕本身借助企業開展非遺扶貧,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帶動作用。因此,省文旅廳便將范圍擴大,聯合省扶貧辦、省婦聯等部門,動員支持各級文化旅游部門、企業,依托甘肅豐富多彩的傳統技藝類非遺項目設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幫助貧困人口創業增收脫貧。”
該人士介紹,甘肅隴原巧手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就是另一個積極參與非遺扶貧的企業。該公司與全省60家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建立了直接聯系,涉及剪紙、刺繡、編織、繪畫、造紙、泥塑、面塑、布藝、木雕等非遺項目19項,加工產品800余種。為了支持非遺傳承人建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該公司采取“公司+工坊”的模式,并通過統一宣傳推介、統一承接訂單、統一組織銷售、積極研發非遺文創產品、為工坊提供商標注冊和法律支持等,使貧困群眾在家門口或者家中就可就業創收,帶動貧困人口增收致富。
不僅如此,省內定西、隴南、慶陽等市文旅部門支持設立了44家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其中隴西臘肉制作扶貧就業工坊,帶動了附近19家大型養殖場變成了臘肉的供應商,帶動附近12戶精準扶貧建檔立卡戶家庭成員在工坊從事臘肉運輸、制作晾曬、銷售等工作。
非遺進校園活動
省文旅廳還支持高校開展研培工作助力非遺扶貧。大力支持甘肅各高校開展非遺研培和教學活動,并在學員招收時向貧困地區傾斜或者舉辦定向研培班,擴大非遺傳承人群,提高技藝水平。目前,我省有5所高校參與非遺研培工作,1所高職院校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學院開展教學。近3年來,各高校共舉辦研培20期,培訓學員728名,其中50%以上的學員來自“兩州一縣”等貧困地區。
據介紹,近年來我省積極參加全國各類非遺展示、銷售活動,拓寬銷售渠道。比如,在參加文旅部在山東省濟南百花洲傳統工藝工作站開展的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產品展銷活動中,我省70家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的145款、500多件產品進入濟南百花洲傳統工藝工作站展示展銷,并有69家非遺扶貧工坊的產品上線銷售。同時,我省還在濟南百花洲傳統工藝工作站舉辦了甘肅省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產品推介會,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
非遺傳承與再設計的幾點思考
“非遺傳承與再設計”是個熱點話題,也關系到非遺扶貧能否取得成功,并且實現非遺產品的產業化。對此,不少專家給出了自己的建議。
蘭州交通大學在臨夏州設立了傳統工藝工作站,負責人管蘭生教授告訴記者,以“臨夏磚雕”和“保安腰刀”的產品升級、工藝提升來講,這類產品應在克服原有產品弊端的基礎上,注重其裝飾性和實用性。“比如,保安腰刀要克服其生銹的弊端,切要結合現在生活習慣重新設計刀樣。臨夏磚雕則是要克服磚身氣泡,和易斷裂的問題,同時在設計圖案時加入現代流行元素。”管蘭生說,設在臨夏的傳統工藝工作站,已設計出了一批創意產品,即將投入市場進行試銷。
蘭州理工大學藝術學專業碩士學位點負責人景楠認為,對于因為生活方式發生變化,而慢慢淡出人們生活的非遺產品,也應有相應的做法幫助這類曾經融合于民眾生活的“非遺”事物展現真正的魅力。
天水武山柳編
“以天水武山柳編技藝來說,該技藝是甘肅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曾經,柳編工藝類產品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并遠銷國內外。但是,受到現代工藝品的沖擊,再加上愿意從事柳編行業的人越來越少,柳編技藝也走了三岔路口。”景楠建議,類似柳編類的非遺產品應該滿足現代消費者的生活需求,回歸適用本質以滿足大家生活中的使用功能,而不能僅僅充當工藝品。
據介紹,省文旅廳將重點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加大非遺扶貧工作力度。首先是制定省級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申報、命名條件,將聯合省扶貧辦等部門,加大統籌指導力度,引導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吸納更多的貧困人口就業增收。第二是持續組織參加各類展銷活動,積極協調在更多的城市設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產品營銷點,強化線上線下宣傳和展銷力度,幫助非遺產品打開銷路。對吸納一定數量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就業、助推脫貧攻堅作用發揮明顯的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給予一定資金支持。三是建立及時有效的統計指標體系。從非遺扶貧就業工坊規模、產值、吸納貧困人口數量、就業人員收入等方面,設定指標,及時認真統計,提高統計數據的準確性,為非遺扶貧工作科學決策提供依據。四是繼續支持高校開展研培工作,擴大傳承人群體,提高技藝水平。(文/新甘肅·甘肅經濟日報記者 張櫟)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