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蕩的家庭》揚·斯特恩1663–1664年
最放蕩之宴——《放蕩的家庭》
文藝復興盛期的畫家通常會用眾神與貴族來表現(xiàn)宴飲場景,而十七世紀的荷蘭則更關注普通市民的生活場景,有時會帶有一些說教意味。揚·斯特恩這位荷蘭黃金時代的風俗畫家正是其中的代表之一。這幅畫中描繪了一次荷蘭市民的家庭聚會:畫面中女主人舉著酒杯讓女仆倒酒,太過沉醉于酒精的刺激以至于連腳踩著圣經(jīng)無意中踐踏了信仰也不自知。男主人與女仆的手在女主人背后牽在一起,暗示著兩人關系的曖昧,男主人身著黑衣直視著畫面外的觀者暗示著惡魔般的邪惡微笑。本來作為宴會主菜的火腿被隨意丟在地上,旁邊的家貓正虎視眈眈的盯著,露出貪婪的眼神。與宴會場景格格不入的是遠處門邊的一個乞丐,他似乎正伸出手想討要些食物果腹,而藍衣的少年卻毫不留情的轟走了饑餓的乞丐。眾人頭頂上吊著一個籃子,似乎預示著這個充滿罪業(yè)的放蕩之家將要受到命運的審判。籃子里的劍與鞭子代表著正義與懲罰,拐杖和罐頭則預示著這個家庭將要承受貧窮,麻風病人和瘟疫感染者必須用的響板則暗示著疾病的襲來。這幅作品中的男主人形象取自斯特恩自己,女主人為他的妻子瑪格麗特·凡·戈伊恩,藍衣少年和灰衣小孩的形象則按其子賽迪斯與康納利斯所畫.可見斯特恩也想以此畫警示自己和自己的家庭要秉承荷蘭樸素堅強的生活方式,而不要貪圖享樂。
《伯沙撒的盛宴》 約翰·馬丁 1821年
最奢華之宴——《伯沙撒的盛宴》
約翰·馬丁是十九世紀英國浪漫主義畫家,他善于描繪巨大的場景,以豐富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氣勢恢宏之感。這幅畫取材于《圣經(jīng)·舊約·但以理書》中伯沙撒王的故事。據(jù)記載,伯沙撒是尼布甲尼撒之子,迦勒底國王,即新巴比倫的亡國君主。他以奢侈鋪張的生活與崇拜邪教而著稱。這位有名無實的君主曾為一千名大臣大擺盛宴,取出父親在耶路撒冷圣殿中搶掠來的金銀圣器,用其與大臣、皇后與妃嬪飲酒作樂。忽然,在宮殿的墻上出現(xiàn)了金色的大字,預言伯沙撒將會接受命運的審判,新巴比倫將要亡國。果不其然 ,不就之后波斯來襲,至此再無新巴比倫之國。約翰·馬丁在這幅畫中將預言出現(xiàn),眾人大亂的那一刻凝固了下來,左邊的墻上金色的箴言閃耀著圣光,巨大的廣場上滿是參加盛宴的人,高臺上有一堆大臣嬪妃圍著但以尋求救贖,伯沙撒王看到圣字后釀蹌著向后退,甚至有嬪妃驚愕的暈厥倒地。而這幅畫中眾多的人物卻只是巨大精美的巴比倫建筑的陪襯,建筑里的柱廊無限延伸到遠方。上方的天空中電閃雷鳴,一場暴風雨裹挾著厄運即將到來。后來運輸這幅作品的馬車在行進途中撞上了一列火車,這幅作品差一點損毀,所幸還是保存了下來。
《草地上的午餐》 愛德華·馬奈 1862年
最悠閑之宴——《草地上的午餐》
這幅作品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出自十九世紀印象派奠基人愛德華·馬奈之手,描繪了巴黎新興中產(chǎn)階級悠閑的生活場景。盡管被巴黎藝術沙龍拒絕,甚至被拿破侖三世本人嘲諷過,這幅作品代表了繪畫史上的重要轉折點,可以說是現(xiàn)代繪畫的伊始。馬奈將場景放在一個森林中的午后,在前方的畫面中描繪了兩位衣冠楚楚的男子正在交談,在他們旁邊的裸體女子一點也沒有以往繪畫中的嬌羞或刻意的性感之態(tài),她大膽的直視著畫面外的觀者,自此女性從被凝視的欲望對象變成了主導凝視的主體。后方的畫面中有一個似乎正在沐浴的女子,前方與后方的畫面處于兩個不同的空間之中。馬奈將傳統(tǒng)繪畫中的透視、構圖、筆觸、光影、色彩等等全部規(guī)則一一打破,將繪畫引入了現(xiàn)代主義階段。這一看似充滿悠閑與閑適之感的田園牧歌式的午餐圖似乎重點并不在午餐上,左下角的畫面中除了散落的女子衣物,從籃子中掉落一地的水果之外并沒有真正算得上午餐的食物。重點其實正是馬奈在畫中土坯一切傳統(tǒng)束縛后得到的新意,沒有神話故事,沒有道德說教,只有現(xiàn)代生活中的真實。
《饑餓者的宴會》 詹姆斯·恩索爾 1915年
最饑餓之宴——《饑餓者的宴會》
詹姆斯·恩索爾是一位比利時畫家和版畫家,他的畫作對表現(xiàn)主義及超現(xiàn)實主義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他善于揭露社會中陰暗恐怖的一面,經(jīng)常用到面具及骷髏的元素。畫面中在天藍色的背景前有一群圍坐在餐桌前的人,他們一個個面黃肌瘦,充滿了抑郁與悲痛絕望的情緒。這個“饑餓者的宴會”上根本沒有饕餮盛宴,可以果腹的只有中間盤子里的兩顆細小的紅蘿卜,而桌子上的其它地方則更像是散落著一些垃圾和昆蟲,正是一場饑餓者的“盛宴”啊。坐在餐桌中央的似乎是一位掌權者,他拿著刀叉滿面愁容,似乎在發(fā)愁怎樣以僅存的一點食物來喂飽市民。他的左右兩邊是滿臉諂媚的人,似乎想要拋棄尊嚴來換取一絲生機。有人張開大嘴垂涎三尺,有人扭過頭去選擇忍耐,有人似乎想把嘴里最后一點食物喂給妻子,有人抱著自己的孩子痛哭,還有人干脆精神失常選擇逃避現(xiàn)實。這樣一種人間地獄的場景與墻上掛著的三幅骷髏爭斗的場景不謀而合。這幅作品創(chuàng)作于一戰(zhàn)初期德國軍隊占領比利時之后,以詼諧諷刺的手法再現(xiàn)了最后的晚餐這一主題,大有反戰(zhàn)之意。也正是恩索爾的這幅作品完成之時,大批的難民涌入了比利時。
《晚宴》 朱迪·芝加哥 1974–1979年
最女人之宴——《晚宴》
朱迪·芝加哥是當代藝術中最具代表性的女性主義藝術家。這件作品是由芝加哥設計,在400個志愿者的幫助下完成的。這個等邊三角形桌子每邊有13個單元,每個單元代表一位杰出女性。這些女性由芝加哥取自西方神話、歷史、藝術,有39位杰出的代表人物,包括古希臘女詩人莎孚、。每個單元配置一塊刺繡了一名女性名字和與其貢獻相關的圖形或符號的桌旗,一塊餐巾,餐具,一個玻璃酒杯和一個陶瓷盤子。39個盤子的圖案是像蝴蝶或花朵一樣的女性生殖器,并且按照次序從平面逐漸變成高浮雕,意味著現(xiàn)代女性的逐漸獨立和平等。而三個長條形桌子圍起來的中間白色陶瓷地板上,則又刻下了999位杰出女性的名字。等邊象征著平等,三角形代表著女性,芝加哥以此件裝置作品想要以視覺藝術的方式重新改寫以往以男性為主導的文化史,埃及女王哈特謝普蘇特、美國十九世紀女詩人艾米莉·迪金森、弗吉尼亞·伍爾夫等。由這么多女子組成的盛宴不關乎性感也不關乎美麗,甚至重點也不在于宴會本身,而在于她用當代藝術的方式勇于挑戰(zhàn)男權主導的文化史,又聲援了女性主義運動,并對當代藝術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