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崇尚自然生長的知識型父母,會認為學齡前的孩子不應該識字,不應該學習寫字。事實上是這樣的嗎?今天,邀請美國幼兒教育博士、波士頓教師訓練中心幼兒園老師,兼具學術訓練和實踐的李坤珊老師為你解讀。
許多人一聽到讓幼兒“寫字”,馬上擺出刺猬般的防衛架式,義正詞嚴的說:“孩子不到六歲,小肌肉尚未發展成熟,學寫字是揠苗助長。”
年齡像根巨尺,不但衡量誰可以做,也區隔著行為的對與錯。這種以唯一標準來丈量幼兒學習內容的習慣,極可能會忽略幼兒探索“書寫”的自發性動機和行為,也會讓成熟度比較高的幼兒,因為缺乏適當的引導,日后得費力改正不良的書寫習慣。
在許多學前教育機構里,是不教寫字的。理由不外乎:幼兒的肌肉發展不夠成熟,文字是抽象的符號,不適合學習等。沒錯,這些對幼兒能力的考慮是貼心且必要的。可是,幼兒發展,年齡只是一個參考,個別差異的考慮才是重要指標。
這同時還牽涉兩個必須加以區別的問題:一、學習寫字,并不等于寫注音符號、漢字或英文字母;二、如果成人不教,幼兒對文字的書寫常識就等于零嗎?如果成人不教,幼兒就不會提筆寫字嗎?
學“寫字”是幼兒的本能
其實,孩子從一出生開始,就不斷地在學習,目的是適應環境。而學習的對象不會只限于某些事,還包括孩子身邊所有的文化現象,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對語言文字的自發探索和學習。
文字雖是一組約定俗成、由特定規則所組合而成的線條符號,但它時時出現在幼兒的生活中,比如廣告、玩具、圖書、包裝盒等,實用的說明著“是什么、做什么用”的功能性。環繞在幼兒周遭的人也高頻率的使用著文字,寫信、寫卡片、記錄、打計算機……充分展現表達和記錄的必要性。
幼兒的發展,年齡只是一個參考,個別差異才是重要指標。
文字的高曝光率和超級有用(高功能性),讓幼兒無法忽視它的存在和實用價值,而不知不覺的“學”了起來。所以,我們經常看見即使是一、二歲的幼兒也會拿筆和紙來涂鴨,來扮演“寫字”這件事,因為它很重要也很有用處。
事隔多年,我仍清晰記得那天下午。我一回到家,就看見兩歲的女兒寧寧蹲在地上,手上握著一枝筆,專心的戳著稿紙,她說:“Annie 寫稿。”而她身旁躺著一本我的書,早已被她用熒光筆畫得滿目瘡痍,她說:“Annie看書。”
看書和寫稿是我很重要的日常活動,女兒寧寧看在眼里,無形中也變成了她自發游戲和探索的項目之一。類似這樣的幼兒游戲組合,你一定覺得很熟悉吧。例如拿著鍋碗瓢盆“下廚”,或者手持積木當成手機“通話”,更甚者偷偷爬上計算機桌敲敲打打鍵盤“上網”,這些成人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會一一成為幼兒的自發性游戲內容,或更準確地說,是幼兒的“探索”之旅。
孩子有本事歸納出書寫的規則
所以,在成人論斷該不該讓幼兒學寫字時,必須先了解“寫字”的學習動機,是來自內在的,是幼兒想要適應和掌控環境的需求。需求的動機,沒有對錯。所以重點不在該不該讓幼兒學寫字,而在鼓勵幼兒“寫”什么或探索什么?
幼兒的學習,不是只有模仿,他們有本事能從復雜的現象中歸納出使用規則,例如語法、字形結構。雖然這些暫時的“規則”與成人的認知不完全相同,但仔細分析起來,幼兒的“規則”卻也抓住了特有文字系統里的特質。隨著經驗的累積和學習技巧的增加,不但兒童的文字規則會愈來愈趨向成熟,也為日后正式的書寫學習奠定穩固根基。
你只要花幾天的時間,搜集一下幼兒的自發性書寫作品,一定會驚喜地發現:原來,孩子真的在學寫字耶!他寫的作品不是鬼畫符,也不是亂寫的,每一張作品里,都可以看見他主動探索語文(包括母語和外語學習)的痕跡。我們可以從以下的幾個例子,來看幼兒在文字上的歸結能力,真是“就算你不教,其實他也會!”
一字音的對應
上圖是一個小班孩子所寫的“指甲剪”。在這張作品里,“字音的對應”觀念已明顯地呈現出來:一個語音只對應一個字。有趣的是,這個幼兒的涂鴉,清晰地表現出“線條與塊狀字”中國文字“形”的特質。這樣的文字涂鴉,是不同于一個英語語系里幼兒的同構型作品。下圖呈現出的是連續線條式的英文文字“形”上的特質。
二部件的出現
上圖是一個中班的孩子所寫的“洗衣服”,這個孩子已經抓住了中文里的方形塊狀字特色。因此在對“形”的了解上,他不僅具有“一個字音對應一個字形”的概念;也抓住了中國字線條及塊狀的特色;還能更進一步把線條組合成更似中文字的外形,使他的作品像是“仿字”或“擬字”,形成了一個部件。部件的結構很像是部首,我們可以說它像是一個“基本形”。
幼兒常常會以一個或是多個基本形為參照點,來創寫他們認為的字。在這個例子里,“田”這個結構,就是這個幼兒用以創寫的基本形。
三部件的組合
在對書寫文字常識的認知上,其中一個很重要的進展,就是會去組合部件。在上圖中,這個大班的孩子就完全掌握了這個常識:他知道中國文字是把不同的部件組合而成,在他寫的“洗衣板”里,每一個自創字,都是由兩個以上的“上下”和“左右”不同方位的部件組合而成。
上述這些自發性的書寫例子里,正清楚地說明:不需正式的語文學習課程,順著來自內在的、想要適應和掌控環境的“寫字”學習動機,幼兒會想學、會主動、也有能力探索語文的世界。而這個關鍵就在,身為成人的我們是不是能細心地去體會和贊賞幼兒在發現世界中,所探知的每一個喜悅和每一個成就。因為幼兒在環境中,不僅在學習有形的東西,也在學習抽象的東西;他不只是探索生活中的實用技術,也在探索文化中的各項知識。
所以簡化論斷“孩子不到六歲,學寫字是揠苗助長”,不但易讓家長誤認為寫字的學習只是寫漢字或注音符號,而忽略了幼兒主動探索寫字動作和文字常識上的各種努力和成就。畢竟,知識和能力的學習,是累積來的成果,而非一蹴而就的。
預備一個鼓勵書寫的探索環境
理想的教養環境里,成人不僅應珍視孩子自發性的書寫探索,也應提供充足的各種書寫工具,如紙、筆,讓孩子探索工具與符號間的關系。豐富的書寫探索環境,不需耗資百萬,其中功用最強、也最容易做的,就是鼓勵幼兒畫圖,這是間接預備書寫最重要的一項基礎。
自發性的畫畫,讓幼兒充分探索手和工具間的種種協調動作,也讓幼兒體驗手腦間的合作關系。因此,成人應該避免一開始就強制要幼兒以“正確”的握筆方式去畫畫。例如在圖五和六中,這些自發性的幼兒握筆方式在成人眼中是不正確的,但對幼兒而言,借由這種種的探索,讓他們發現了不同動作和不同效果間的關系。
另外一個鼓勵幼兒畫畫的主要目的,是幼兒在嘗試繪畫的同時,也會探索“抽象符號”(例如中文字、注音符號、數字、英文字母等)和表意間的關系。
在上圖中,幼兒自行區分出圖畫和書寫是不一樣的兩件事。據幼兒自己說明,圖的中央是畫了一只小鳥,而右方較小的是寫“小鳥”。“寫字”這件事,不只是狹義的寫出符號或寫字的“動作”而已,還包含了解文字背后的全面意義。所以孩子用筆所寫出的“字”,成人不能將它們矮化成只是“亂寫”。它們表現出孩子主動探索畫圖、寫字、符號、圖像、系統、運筆方式、形狀等層層的互動關系之后所歸納出的文字知識。
觀察且引導孩子正確書寫
幼兒的發展是有個別差異的!在圖八兩幅圖的比較里,同是我班上三歲的孩子,但在對握筆、線條、和文字常識的掌握上,卻有很大的差異。假如你是以“年紀”為唯一考慮標準,而去斷定因為年齡未到、堅持不引導孩子握筆方式或基本的文字書寫技巧,那你極可能會導致成熟度較高的孩子,因自行摸索過久養成握筆不正確或書寫筆順錯亂等,需費相當長的時間才能改正的不良習慣。
要如何斷定孩子的小肌肉已經成熟到能接受正式的握筆訓練呢?關鍵就在觀察幼兒平日的運筆方式,他是用手的哪個部位來操控書寫或畫圖工具。假如幼兒是以手指,而非手腕或手肘來操控書寫和畫圖工具,那他就已成熟到能接受正式的握筆訓練了。
再來,何時該教導孩子書寫正式的筆順呢?這個答案,可分成“鼓勵探索”和“間接預備”兩個施行方針。首先,在一個鼓勵孩子探索語言文字的環境,孩子一旦掌握了基本的文字規則,就會自發性地想辦法把它“寫出來”和實驗“加減筆劃后又會怎樣”。比如,當他想寫中文的“大”字,就會先畫上面一條線,再以補線條的方式,從四面左右上下,補上短線。又比方說他會以正著、倒著、躺著、中間畫上七八道線條的方式,去實驗英語大寫字母“E”的結構。這樣的探索,讓孩子有機會實驗畫圖、寫字、符號、圖像、系統、運筆方式、形狀等層層的互動關系,以全面性的方式展開對文字知識的了解。
而“間接預備”是孩子經過一段時間探索后,會逐漸意識到文字有約定俗成的筆順和構造,而會有想“寫字”的動機。一開始,你不妨先利用一些不需正式握筆的媒介,像沙盤,帶孩子用手指以正確的筆順,由左到右、上到下寫一些簡單的字形。這不但滿足了孩子的認知需求,也奠下正規筆順的書寫基礎,減少日后筆順錯誤的困擾。等到孩子的小肌肉成熟到能學習正規握筆寫字時,再逐步地讓他以筆練習書寫。就算孩子成熟到已能握筆練習筆順,他仍會以探索的方式,探究語言文字的各項面貌和功能,比如他會以涂鴉的方式,模擬快速寫信的形象和行為,家長應鼓勵并贊賞他這樣的動機。
當幼兒成熟到想以聲音的符號來表達想法時,他們就開始了口語的發展;當他們成熟到想組合線條,當做符號來象征實物和想法時,他們便開始涂鴉,走上了正式的書寫發展。了解幼兒想“寫字”的動機,贊賞他在探索中對語文常識的每一步發現和體驗,就不會把“寫字”簡化成只是機械式的書寫動作。
因此,要不要教幼兒正規的握筆和寫字?年齡不是關卡,而應視個別孩子的發展與成熟度而定。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