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資訊頻道 > 國內資訊 > 甘肅資訊

符家川鎮---安定區符家川鎮的主要成就

時間:2015-09-21 16:27:02來源:編輯:點擊:

畜草產業

畜草產業得到長足發展。符川鎮把畜草產業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導產業來抓,按照"以草興畜、以畜促草、改圈促養、養畜富民"的思路,堅持走"種草-養畜-沼氣-肥田-增收"的生態循環經濟模式,全鎮養殖業得到長足發展。一是加強管護促養殖方式的轉變。首先打牢飼草料基礎,2000 年以來全鎮退耕還林10041畝,多年生牧草種植面積連年增加,種植以紫花苜蓿和紅豆草為主的優質牧草9000多畝,戶均有牧草3畝以上。加強了封山禁牧、撫育管護和生態修復,鎮上確定了8名專職護林員與村干部配合常年抓林草管護,使全鎮流域內完全實現了封山禁牧,山川日漸秀美。群眾觀念也從放養向舍飼養殖、從粗放式養殖向精細化科學化養殖轉變,形成了"走退耕路、念畜草經、發圈養財"的"草多-畜多-肥多-糧多-錢多"的生態循環經濟模式。二是項目帶動促養殖規模的擴張。全鎮不斷調整養殖結構,大力發展以肉牛羊為主的草食畜,逐步形成了符合全鎮實際的以草食畜為主的畜牧業結構,2005年在紅莊村建成草畜轉化示范點,建標準化圈舍155間,配套沼氣池50座,小型鍘草機50臺,引進秦川黃牛108頭,2006年戶均出欄1頭牛,6只羊,畜牧業人均收入 800元。2006年建成高陽草畜轉化示范點,建標準化圈舍50間,配套沼氣池20座,養殖戶趙永泉出欄1頭牛3900元,7只羊3000多元;康學鋒出欄1頭牛5000元,人均畜牧收入過千元。2007年在秦家岔村建立畜草轉化示范點,建標準化圈舍115間,引進牛75頭,羊120只。配套沼氣池 120座,實現了"一池三改"。通過連年的示范帶動,畜草產業已形成"小群體、大規模"的發展態勢,全鎮有規模養殖戶191戶,共建標準化圈舍1560 間,牛存欄1816頭,羊存欄4250只,畜草產業人均純收入達到600元。三是科學服務促養殖水平的提升。鎮上在擴大規模的同時注重科學養殖和多元化養殖。按照"三鏈"建設的總體思路,成立了符川鎮養殖協會,現有會員80人,紅莊、高陽、秦岔三個示范村成立了村級養殖協會,在紅莊村、蘭星村建立了優質肉牛羊凍配點,狠抓技術培訓、良種引進、市場銷售。形成了"產業依托協會發展、協會依托產業提升"的格局。同時加強畜牧獸醫站服務體系建設,畜牧獸醫站人員帶頭創辦實體,向社會化服務轉變,充分發揮技術優勢,形成了支撐畜牧業發展的社會化服務體系。

通過近幾年來的發展,全鎮畜草產業走上了"品種良、標準高、效益好"的新路子,形成了"種草-養畜-沼氣-肥田-增收"的良性循環綠色農業生態璉,畜草產業已發展成為當地農民的致富產業。

蔬菜產業

蔬菜產業充分發揮石門水庫水資源優勢,重點在高陽、蘭星、金星等三村水川地帶建成以甘藍為主的無公害蔬菜種植基地,種植面積達到4500畝,800戶菜家戶均收入過萬元。

勞務產業

勞務產業按照"換一個腦子、練一副膽子、掙一筆票子、建一個鋪子、走出一條新路子"的模式,走"技能培訓+政府組織+定向輸出"的路子,共舉辦輸出前勞動力技能培訓5期和"兩后生"培訓1期,共1200多人次,不斷提高了勞動者素質。建成了南川培訓基地,山東塔林食品有限公司、新疆兵團三十一團四連、北京青年家政服務公司等勞務基地。全鎮共輸出勞動力2700人,其中組織輸轉1200人,在山東塔林公司有20多人就業,年均收入萬元,逐步實現由苦力型輸出向技能型輸出、由分散型輸出向組織型輸出、季節性輸出向常年性輸出的轉變。

符家川鎮鎮上按照區委和區政府的會議精神和要求,把科學發展作為主題,把結構調整作為主線,把工業和旅游作為突破口,把農民的增收和財政增收作為落腳點,緊緊圍繞年初確定的"川區蔬菜山區薯,家家養畜輸勞務"的總體工作思路和"2345"的工作重點,抓了具體措施的落實,使全鎮農業、工業、旅游、城鎮建設等方面有了大的飛躍。主要概括為:"三個突破,三個轉變,兩個增加"。

主要成就

三個突破

相關文章
中國甘肅在線關于我們|媒體合作|廣告服務|版權聲明|聯系我們|網站地圖|友情鏈接 | 友鏈申請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