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陽鎮位于隴西西部,渭水穿境而過,屬渭河河谷平原區,轄區面積13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78560畝,人口近10萬,境內316國道、省道209線和西五、首雙、紅李等公路主干道交匯,隴渭高速貫穿全鎮,交通便利,先后被中國特產之鄉評審委員會命名為"中國黃芪之鄉";被農業部認定為"農產品定點市場";被甘肅省鄉鎮企業管理局確定為"甘肅鄉鎮企業示范區";被甘肅省建設廳評為"全省村鎮建設先進鎮"。
首陽鎮,首陽為十一縣之一。唐高宗上元二年又置首陽縣。宋神宗元年修筑熟羊寨,俗稱熟羊城。《甘肅新通志輿地志》記載,首陽故城在隴西縣西25公里處。西魏大統十七年(公元551年),改為渭源縣。唐上元二年(675年)又置首陽縣,后并入渭源縣。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年),判永興軍兼陜西路經略安撫使韓琦推薦侯可修筑熟羊寨(即今鎮舊堡子),俗稱熟羊城。1935年設首陽鎮,解放后設首陽、敦厚、南麓3鄉,1955年合并為首陽鄉,1994年改建為首陽鎮至今。 境內古文化遺址、古墓群、古建筑、古石多處,上面刻記著仰韶、馬家窯、齊家文化的燦爛文明。特色產業產業發展促進了人口流動,人口流動拉動了經濟發展和觀念更新。首陽鎮黨委、首陽鎮政府在面對龐大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帶來的具大商機的同時,更面臨著流動人口管理的具大壓力和支柱產業在流動人口的大量參與下,如何進一步發展壯大的嚴峻挑戰。2007年4月,首陽鎮樵家河村村民張風林首次組織40名青壯年勞動力赴外蒙古烏蘭巴托務工,務工協議已簽訂;但個人組織赴境外務工,出現了組織難、管理難、簽證難和維權難的四難問題。面對困難,鎮黨委針對務工人員中有四名農村黨員的實際,及時組建了"勞務流動支部",明確了支部書記、組織委員和宣傳委員。支部的成立不僅增強了勞務工的凝聚力,而且增強了組織者的責任感。支部與鎮黨委聯系,通過各級組織及時辦理了赴外務工的相關證件,按期輸轉了務工人員。在外務工期間,黨支部不僅及時組織黨員學習,同時依托組織強化了對民工的維權,有效化解了在外務工期間出現的困難和問題。一石激起千層浪,勞務流動支部的成功組建,鎮黨委不僅總結了經驗,而且看到了黨組織設置在流動人口管理、產業開發和農民增收中的重要作用。2007年5月,首陽鎮黨委針對流入人口多,村兩委班子不便管,企業不能管,鎮政府無從管的實際,通過全面調查摸底,在流入黨員中組建了"流入黨支部",推舉政治素質高,致富能力強,群眾基礎好的流入黨員擔任支部書記。流入支部的組建落實了流動黨員的組織生活,提高了流入人口的政治地位,推動了流動人口的自我管理,架起了地方黨委與流動人口管理和溝通的橋梁,使流入人口真正實現了屬地化管理。2007年6月,鎮黨委針對黨組織地域性設置和中藥材支柱產業鏈條式發展不相適應的實際,為了化解局部利益與全局利益的矛盾,增強能人的示范帶動效應,使黨組織在中藥材產業發展中真正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鎮黨委打破黨組織地域性設置的常規,堅持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原則,對首陽、南門、董家堡、樵家河四個村黨支部和運銷協會黨支部的201名黨員,按照從事行業進行梳理歸類,按照帶動能力整理排隊。根據黨員實際情況和農村工作以及產業發展需求,在保留原四個村支部的同時,組建了"中藥材產業黨總支",下轄示范園支部、市場支部、運銷協會支部和正東藥業公司支部。中藥材產業黨總支的成立,使得產業發展與基層黨組織相得益彰,黨員在帶頭致富的同時帶領群眾共同致富。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