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安定區依托城鎮建設、園區建設、產業培育和生態建設,積極探索完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模式,確保了搬遷群眾持續穩定增收,實現了“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的目標。
依托城鎮安置,推動城鄉互動發展
該區充分發揮城鎮設施齊全、就業門路廣、項目資金多的優勢,先后在魯家溝、寧遠、符家川等6個小城鎮建成安置區9個,搬遷貧困群眾1253戶6221人,為搬遷農戶實現增收致富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帶動了“農家樂”等餐飲服務及個體私營經濟的快速發展,實現了城鎮教育、文化、衛生和水、電、路等基礎設施的整合利用,減少了搬遷安置中的重復投入,節約了建設安置成本,形成了易地搬遷工程與小城鎮建設相互依托、互為補充、協調推進的發展格局。
依托園區安置,拓展增收致富渠道
該區圍繞馬鈴薯產業園、安定工業園等產業集中區,規劃建設了鳳翔鎮永定、巉口鎮康家莊等3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集中安置了周邊鄉鎮11個村20個社770戶3813名困難群眾。搬遷后,一部分群眾在藍天淀粉、扶正制藥、西柴動力等園區企業實現了穩定就業,戶均年收入在3萬元左右;一部分群眾從事馬鈴薯等農產品經銷和企業生產資料運輸銷售等個體經營,年收入在3-5萬元以上,實現了群眾增收和園區發展的“雙贏”。
依托產業安置,推進農業規模化經營
該區充分發揮馬鈴薯、草畜、蔬菜等特色產業優勢,依托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和“雨露計劃”等項目,免費開展實用技能培訓,使搬遷群眾成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同時,圍繞遷出區農戶土地的高效利用,在承包權不變的前提下,開展土地流轉,形成了內官營、香泉、符家川、西鞏驛等水川安置區以蔬菜為主的設施農業發展模式,魯家溝、寧遠、團結、杏園等沿川和淺山安置區以草畜和馬鈴薯為主,種養結合的產業模式,巉口、鳳翔等工業安置區以勞動力就地輸轉為主的勞務產業模式和李家堡、鳳翔等小城鎮安置區以休閑娛樂、餐飲住宿為主的第三產業模式。
依托生態建設安置,促進可持續發展
該區先后將李家堡鎮鹿馬岔、巉口鎮趙家鋪、青嵐山鄉賈川等生存條件惡劣、滑坡等地質災害易發區的559戶2806名貧困群眾集中安置到了川區和鎮區。搬遷后,一方面對遷出區實施退耕還林和封山禁牧,促進生態恢復,打造了一批精品流域治理工程;另一方面,在生態恢復區大力發展以設施農牧業為主的特色優勢產業,配套建設和推廣沼氣池等農村清潔能源,走出了一條“山上退耕種草保植被、山下舍飼養殖建沼氣、沼液肥田壯畜調結構、剩余勞力輸出增收入”的循環經濟發展路子。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