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資訊頻道 > 國內資訊 > 甘肅資訊

平涼市崆峒區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啟示錄

時間:2016-12-25 18:02:21來源:中國甘肅在線編輯:趙雨豪點擊:

緊盯“最短板”敢啃“硬骨頭”

——崆峒區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啟示錄

  中國甘肅在線 歲末,走進崆峒區,山鄉處處激蕩著脫貧攻堅的時代強音。

  “今年,崆峒區計劃在平涼市率先整體脫貧!”崆峒區主要負責人言語鏗鏘有力。

  2016年,崆峒區34個貧困村、1.43萬貧困人口計劃實現脫貧,貧困發生率下降到3%以下……

  崆峒區脫貧沖刺的底氣何來?

  越是經濟條件相對好的地區,越應強化“一號工程”意識,越應用“顯微鏡”聚焦精準扶貧

  在平涼市,崆峒區經濟發展水平處于“領跑”地位。相比平涼其他地方來說,崆峒區的扶貧工作有優勢,但他們明白,越是經濟條件好的地方,扶貧工作往往也容易被忽視,越需要將精準扶貧作為頭等大事來抓。

  隨著近年來的奮發圖強、苦干實干,崆峒區生產總值現已跨上100億元臺階,位居平涼市第一。

  有了點錢,怎么花?作為平涼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崆峒區原本可以搞一些像樣的“門面工程”。但有了脫貧攻堅“一號工程”意識,區里近幾年對“門面工程”很“吝嗇”,卻對脫貧攻堅工程投入極為慷慨。

  崆峒區著手建立財政分配新機制,對扶貧資金投入每年只增加、不縮水。2010年到2012年間,區里一年給農村的投入不到2億元。從2012年以后特別是2014年以來,這一投入每年都在增長,今年達到了7億多元。

  項目向脫貧攻堅傾斜,資金向脫貧攻堅傾斜。崆峒區整合各類資金,盤活各種資源,從最偏遠、最貧困、最落后鄉村入手,全力以赴補短板。

  區里打破村域、地域界限,以整流域推進,整片帶開發為帶動,集中有限資源,全力實施交通突破、水利保障“兩大行動”和電網升級、危房改造、移民搬遷、生態建設“四大工程”,實現了扶貧攻堅效益最大化。

  整流域推進,整片帶開發,不是只突出重點,只做亮點。崆峒區用上“顯微鏡”,精準識別貧困戶。共識別出貧困村105個、貧困人口4.89萬人,對識別出的貧困村、貧困戶進行建檔立卡,準確錄入大數據管理平臺。并與國家統計局平涼調查隊建立貧困人口收入動態監測機制,實現了扶貧對象管理的精準化、動態化。

  貧困戶在哪里、因何致貧清楚了,干部們心里有了一張貧困戶“分布圖”,扶貧工作不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

 啃“硬骨頭”要有“往前沖”的精神,更要有“敢探路”的勇氣,沒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

  精準識別出貧困戶后,崆峒區發現,當地貧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南部陰濕林緣區、北部干旱山塬區及少數民族聚居區三個片帶。這些地方山高坡陡、環境惡劣,嚴酷的自然條件,讓居住在這里的相當一部分群眾無力擺脫貧困。

  由于地處偏遠、交通不便,多少年來,“鞭桿、雨鞋、爛棉襖”,成了崆峒區峽門回族鄉頡嶺村村民的“三件寶”。一下雨,村里通往外界的土路,紅膠泥黏住鞋,連門都出不了。難腸的生活讓村子十年間外遷了近一半人。

  一方水土難養一方人,如何破解這個難題?

  按照老套路搞扶貧,點多面廣,光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就是天文數字。頡嶺村號稱“地無一尺平”。村里現在剩下的76戶278人,星羅棋布在13個溝壑梁峁間。村主任馬文成說,2013年,全鄉要通自來水,可區水務局算了一筆賬,要讓頡嶺村每戶吃上水,全村至少得300多萬元,結果水就沒有來。

  如果將這些人搬到他鄉去,又難以找到更多適合農業耕作的土地,簡單移民搬遷還容易引發社會矛盾。

  脫貧攻堅,不是“砸錢”就管用,更需動腦筋。崆峒區認識到,為加快扶貧攻堅“治窮窩”,易地扶貧搬遷是主要的方式。但這不僅要有“往前沖”的精神,更需要“敢探路”的勇氣。

  讓貧困群眾不搬出大山,照樣可以“搬”走貧困。2015年,在頡嶺村,崆峒區削平了5座山頭,建起了3個集中安置點,將零散的農戶搬到了一起。同時,區里整合交通、水利等部門資金,把道路、飲水等與群眾生活關系密切的社區服務設施一次規劃到位。

  這樣一來,即集約利用了土地,節省了建設費用,又避免了資源分散,使公共服務設施效益最大化,而且順應了群眾不愿離開故土的意愿。在頡嶺村,硬化路只需通到集中安置點,水、電這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也隨之走進深山。峽門回族鄉黨委書記朱建民算了筆賬,如果不搬到集中安置點,水、電、路要通到每家每戶,得花現在投資的2倍多。

  易地扶貧搬遷,貧困戶往往因為家底薄,想搬但沒能力搬。崆峒區的辦法是,農戶自籌一塊,政府補助一塊。他們通過爭取中央專項資金,統籌整村推進、農村危房改造等省級財政、扶貧資金,僅在頡嶺村便給農戶平均補助4萬多元,使村民一戶不落地搬到了集中安置點。

  截至目前,崆峒區已在南部山區和少數民族聚居區,平山增地建成23處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搬遷農戶892戶3549人,徹底改善了貧困群眾居住條件,大大方便了群眾生產生活。

  平坦的水泥路,甘甜的自來水,紅瓦白墻的新屋子……看到易地搬遷帶來的新生活,頡嶺村多年在外的一些農戶如今又紛紛要求回來。“他們說不要政府補助,自己蓋房,可集中安置點沒地皮了。”這令村主任馬文成現在頗為“頭疼”。

  好日子是干出來的,挖掉貧困的根子,最終要靠發展產業

  挪了“窮窩”,更要拔“窮根”。為了提升貧困戶的自我“造血能力”,崆峒區在每個安置點配置集中養殖小區、青貯池,持續壯大草畜等富民產業。

  有了養殖暖棚,條件改善了,頡嶺村以前最窮的馬文忠現在養牛越來越起勁。他告訴記者,以前他養三四頭牛,一天都忙得要死。一頭牛一天得喝一擔水,可水得從溝里擔;牛吃的草,得從山上往回背,每天這兩件事就要花多半天時間。如今,自來水直接通到牛槽邊,草用三輪車拉了,鍘草機每小時能鍘出6噸草。現在,他一個人一天養16頭牛很是“松活”。

  基礎設施大變樣了,精準扶貧貸款、互助資金借款又把貸款的問題解決了,包括馬文忠在內的村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內生動力被大大激發了。才一年光景,馬文忠養的牛,在自家的一間牛棚就裝不下了,沒法子,他又借了村主任的牛棚來養牛。比起以前散養著3頭牛、一年也就掙個一千來元錢的生活費,馬文忠現在一年至少收入5萬元。

  “剛開始規劃時,村民都說牛棚建得太大了,現在,他們又嫌牛棚太少了,青貯池太小了,追著我們問,能否再建一些?最近我們正著手解決這一問題。”11月底,峽門回族鄉黨委書記朱建民告訴記者。

  一花獨放不是春。為了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崆峒區還利用當地優勢特色資源、產業基礎,因村因戶、對癥下藥、精準施策,大力發展特色種養、鄉村旅游、農村電商等多元增收產業。

  在大山深處的崆峒區麻武鄉月明村,村里不僅建起了養殖小區,還培育著苗圃樹苗。村里還依靠著緊挨十萬溝大陰山風景區這一優勢,將原來的爛河灘變成了小橋流水的風景區。“今年‘十一’黃金周期間,游客多的連車都差點停不下,村民產的土雞蛋、土雞、小雜糧還有土蜂蜜賣得火極了。”提起這事,村支書楊鳳德樂得合不攏嘴。

  聚指成拳力量大。崆峒區還以特色產業為支撐,鼓勵發展多種形式的規模經營,讓農民專業合作社帶著貧困戶“抱團闖市場”。現在,全區合作社累計達到419個,六成以上的貧困戶參加了合作社,有效提高了群眾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

  同時,區里還引導105戶民營企業與貧困村開展“一對一”幫扶,先后投入資金940多萬元,幫助貧困村和貧困戶改善基礎條件、優化人居環境、開發特色產業、發展社會事業,構建起精準扶貧大格局。

  眼下,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沖鋒號”已經吹響,但崆峒區決策者明白,脫貧攻堅不是“畢其功于一役”。全面小康的路上,他們依然責重山岳。(來源:每日甘肅網)

相關文章
中國甘肅在線關于我們|媒體合作|廣告服務|版權聲明|聯系我們|網站地圖|友情鏈接 | 友鏈申請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