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資訊頻道 > 國內資訊 > 甘肅資訊

西陽回族鄉--崆峒區西陽回族鄉鄉村建設

時間:2015-11-05 15:35:25來源:中國甘肅在線編輯:馬;點擊:

西陽回族鄉成立于1984年,地處平涼市崆峒區北部干旱山區,東接寨河鄉,西南與安國、大秦鄉相接,北與寧夏彭陽縣毗鄰。全鄉總面積約89平方公里,轄13個行政村60個合作社2644戶13164口人,總耕地面積58646畝。

全鄉地形走勢為西高東低,海撥在1556--1742米之間,涇河一級支流大蘆河、小蘆河由西向東橫貫全境,將全鄉分成三道梁,形成溫帶大陸性干旱氣候。地處偏僻、自然地理條件差,經濟文化相對比較落后是西陽鄉的基本鄉情。

西陽回族鄉

六通情況:通電的村13個,通郵的村2個,通電話的村13個,通公路的村13個,通自來水的村8個。經濟指標:2005年,國內生產總值2185.89萬元,糧食播種面積5505.40萬畝,糧食總產量9109.75噸,財政總

收人200.5萬元,財政支出18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人1623.20元。

文教衛生:學?倲13所,在校學生總數2035人,教師總數93人;醫院、衛生院1所,醫生數2人,病床9張。

名優特產:玉米

旅游景點:齊家文化遺址

行政區劃

轄中營村、清明村、高梁村、姚灣村、陡溝洼村、唐灣村、西陽村、羅溝村、尹山村、上馬村、下馬村、安河村、火連灣村。

農業發展

地處崆峒區北部塬區的西陽回族鄉,是一個典型的旱作雨養的純山區農業鄉,也是全市惟一的一個純回族鄉。該鄉歷屆黨委、政府立足鄉情,搶抓西部大開發機遇,把以梯田建設為主的農業生態綜合治理工程建設作為改善全鄉農業生產條件,促進全鄉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性舉措常抓不懈,團結帶領廣大干部群眾學習莊浪梯田精神,苦抓實干,戰天斗地,走出了一條田林路草綜合治理、農林牧協調發展的創業致富之路,成為全區乃至全市梯田建設工程中的又一個生動典型。

西陽回族鄉

西陽鄉95%的耕地都是土地瘠薄、病蟲害多、產量低下的"滾牛洼"、"三跑田"。針對這種現狀,該鄉從1999年開始不斷加大梯田建設力度,尤其是將原來的人力改土改變為機修造田,并進行大規模、整流域綜合治理。在工程建設中,鄉上堅持統一規劃、統一治理、協調發展的原則,根據不同地形,宜田則田,宜林則林,宜路則路,宜草則草,田林路草相結合,對25度以下的坡地進行整修改造,田間地頭配套修路建地、擴植林網,綜合治理效果明顯。從1999年開始,全鄉每年都確定一個3000畝以上的重點治理戰場,動員全鄉勞動力參與改土造田,采取人機結合、集中連片治理的辦法,以點帶面,輻射全鄉,春秋季造林種草,夏季修建梯田。每年新增梯田3000多畝、造林2600多畝、種草2000畝。在抓好以梯田建設為主的綜合治理工程的同時,積極引導群眾調整產業結構,做大做強特色產業,充分發揮農業潛力,狠抓糧食生產,大力發展草畜產業,每年發展養殖大戶50戶,種植地膜玉米1.3萬多畝,戶均增收600多元,全鄉梯田增收效益達160萬元。養殖業和特色種植業已成為廣大群眾增收的主要支柱產業。

 

西陽回族鄉

截至2003年底,全鄉累計完成優質梯田工程3.6萬畝,人均擁有梯田2.6畝,修建大型土澇池33座,新修鄉村社道路52條148.5公里,荒山造林3.3萬畝,退耕還林4574畝,溝頭防護284處,柳谷坊326處,流域綜合治理面積達32.6平方公里,唐灣等3個村已經實現了梯田化。全鄉農業生產生態條件得到基本改善,糧食產量逐年增長,比改造前凈增35%,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有了明顯提高。2003年底,全鄉糧食總產量達到5360噸,人均產糧450公斤,農業增加值達到63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430元。

1/3 1 2 3 下一頁 尾頁
相關文章
中國甘肅在線關于我們|媒體合作|廣告服務|版權聲明|聯系我們|網站地圖|友情鏈接 | 友鏈申請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