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谷油炸洋芋,在甘谷縣街頭,常見一個個賣油炸洋芋片的小攤,油炸洋芋,其實甘谷人稱之為油煎洋芋。他們把洋芋去皮后切成厚片或薄片,放在油鍋中煎炸,待黃亮熟透后從油鍋中撈出,稍涼一會,待變脆后,撤上用辣椒面、花椒粉、精鹽等配制的調(diào)味品即可食用。這種油炸洋芋片,色澤美觀,香味撲鼻,吃起來脆香可口,油而不膩。通常在街頭賣的油煎洋芋是把洋芋切稱較大塊的,而還有一種是每年臘月時每家每戶都通常煎些小快的,用來做湯菜。這用小塊的也用于婚喪事中做湯菜。
甘谷涼粉
甘谷人的風(fēng)味小食,既能充饑,也可佐餐。《東京夢華錄》載,北宋時已有“細索涼粉”面市。甘谷涼粉品種繁多,制作考究,風(fēng)味各異,白涼粉用豌豆制成,黑涼粉或褐涼粉用蕎麥制成,黃涼粉用扁豆、黃豆、蠶豆等制成,洋芋涼粉用洋芋淀粉精制而成。在縣內(nèi),洋芋、蕎麥涼粉最常見。白涼粉晶瑩透明,食時,于手內(nèi)切成一寸見方的大丁,有的還用旋子旋成面條狀。甘谷涼粉調(diào)料講究,有芥末、醬油、醋、芝麻醬、油潑辣子,有些人還喜歡加點味精和花椒面,拌幾節(jié)香菜、胡蘿卜絲或嫩芹菜,看起來白紅帶油亮,吃起來咸、酸、香、辣、鮮五味俱全。
肉加饃
肉加饃又稱肉夾子、卷子肉。制作時,選用新鮮豬肉和傳統(tǒng)醋汁,配以花椒、大香、鮮姜、八角、茴香、肉桂等傳統(tǒng)煮燉佐料,經(jīng)過獨特烹調(diào)工藝煮成臘肉,其肉質(zhì)香而不沖、肥而不膩、熟而不爛、色澤金黃。后用快刀將蒸熟的熱饅頭切成薄片,臘肉切成小肉片,豬肚切成肉絲,把肉片、肚絲夾入熱饅頭,形成四夾六夾。不論春夏秋冬食之,都很適口,甘谷人很喜歡吃。在甘谷肉夾饃中,尤以卷子肉而著稱。其軟饃選擇精制面粉,發(fā)酵成起面以獨特的手工蒸成,既軟又柔,俗稱“刀把子”。肉為大鹵肉,以肋條肉為最佳。將肉切成片狀夾入饃內(nèi),撒鹽少許食之,柔軟可口,味美醇香。縣內(nèi)一些著名的老字號實行“一條龍”作業(yè),蒸饃、選豬、宰殺、配料分工明確,嚴把質(zhì)量關(guān)。燉煮鹵肉采用多種原料,按比例加上陳年老湯秘制而成,“薄如紙,細如絲”是他們切肉時基本刀功的真實寫照。
甘谷酥圈圈
在甘谷縣,有一道地方小吃——甘谷酥油圈圈,甘谷酥油圈圈是以精細白面為主料,用上等胡麻油配以各味香料,精工制作而成。其制作方法是將面粉發(fā)酵,添加堿水去酸,和以胡麻油,配上雞蛋,椒末,姜末,桂皮,精鹽等佐料,經(jīng)過精揉細搓后,掐成劑子,并拉條,再揉成大小粗細均勻的環(huán)狀,形如微縮的救生圈,故又名“曲連”。然后將姜黃、麻油等配置好的糊狀物抹在面圈上,置于上下都有炭火的鏊中雙面烘烤而成,具有耐存耐放之長處,即使在炎夏,存放月余也是光干不餿,常被人們購捎給省內(nèi)外的親朋好友。酥圈圈烤成出鍋時,香氣撲鼻,誘人垂涎,往往不待熱氣散盡,就被搶購一空。
甘谷縣位于甘肅省東南部位于天水市西北,渭河中游。地處東經(jīng)104°58′至105°31′,北緯34°31′至35°03′之間,東鄰秦安縣、麥積區(qū),南接秦州區(qū)、禮縣,西與武山縣接壤,北與通渭縣相連。全縣南北長60公里,東西寬49公里,總面積1572.6平方公里。
甘谷辣椒
提及甘谷辣椒,無人不知,無人不贊。每到收獲季節(jié),甘谷山川紅遍,到處都是辣椒的世界、辣香的海洋。尤其是該縣的盤安鎮(zhèn),幾乎家家戶戶的莊前屋后、檐下樹上,都會掛滿紅彤彤的辣椒串兒,處處椒香迷人。
甘谷所產(chǎn)辣椒,色澤紅亮,肉厚油多,角條碩長,皺紋均勻,制干率高,味道濃郁鮮香,具有開胃健脾、養(yǎng)顏明目、促進血液循環(huán)和新陳代謝等多種功效,且富含十幾種礦物質(zhì)營養(yǎng)和多種維生素。甘谷辣椒有近400多年的種植歷史,積幾百年栽培之經(jīng)驗的甘谷辣農(nóng)們,已總結(jié)了一套精湛獨到的種植技術(shù),加之甘谷地區(qū)光照充足,土壤肥沃,溫差大,為辣椒種植提供了優(yōu)越的生長條件。
甘谷辣椒產(chǎn)量高、質(zhì)量好,該辣椒中維生素C的含量要高出一般辣椒許多,是世界辣椒品種中的佼佼者,在國內(nèi)外市場上獨占鰲頭,也是該縣的支柱產(chǎn)業(yè),農(nóng)民增收的主渠道,90%以上出口創(chuàng)匯。目前,已多系列、多品種開發(fā),有辣椒面、絲、片、丁、醬、油等幾十種,遠銷韓國、日本、新西蘭、印度尼西亞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曾受到斯里蘭卡總理班達拉奈克夫人的高度贊譽,被外商譽為“辣椒之王”。
甘公網(wǎng)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wǎn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