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谷縣--天水市甘谷縣美景尋蹤

時間:2015-11-23 08:48:32來源:中國甘肅在線編輯:馬海花點擊:

甘谷黑梨

黑梨產(chǎn)量極高,往往一棵大樹能摘幾十擔(dān)、數(shù)千斤。摘下來還不能吃,需先用麥草編成的圍欄存放三個月。春節(jié)前后是食用的最好時節(jié)。食用前,放于室外盆中,盛水,凍一夜,結(jié)成冰疙瘩。這時梨既黑又亮,外地人不識,誤認(rèn)為是壞梨,爛梨。食用時,將黑梨放在冷水中浸泡一會兒,梨子外圍的冰層便可脫落,就可以吃了。咬一口酸甜甘美,神清氣爽,有止咳潤肺、清熱解火之功效,深得老人、小孩喜愛,深受人們的贊譽,是饋贈親朋好友的佳品。

甘谷麻鞋

甘谷縣地處渭水中游,屬溫帶季風(fēng)半濕潤地區(qū),雨量適中,適宜大麻的種植。甘谷大麻栽培歷史悠久,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是隴上大麻的主產(chǎn)區(qū)之一。甘谷及周邊區(qū)縣種植的大麻,色白有光澤,耐濕且抗腐,韌長彈性好。由于甘谷盛產(chǎn)優(yōu)質(zhì)大麻,麻鞋的生產(chǎn)歷史可追溯到東漢以前。歷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制作實踐中對加工工藝不斷完善,麻鞋的制作在唐代已趨成熟,并在民間廣為流傳,在隴上民間手工產(chǎn)品中享有盛譽,唐代杜甫“麻鞋見天子,衣袖露兩肘”的詩句可為佐證。新疆吐魯番阿斯它那唐墓出土的麻鞋,式樣與今天的甘谷傳統(tǒng)麻鞋別無二致。

甘谷縣大漠行麻編鞋業(yè)有限公司位于羲皇故里—甘肅省甘谷縣,國家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大像山石窟下。傳說伏羲因受網(wǎng)罟啟發(fā)而結(jié)草為鞋,此乃甘谷麻鞋之起源。

歷史文化

甘谷縣古為冀縣,為全國縣治肇始之地,有“華夏第一縣”之稱。

據(jù)《史記·秦本紀(jì)》記載:“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伐邽、冀戎,初縣之。”秦武公攻邽、冀戎人,征服了邽、冀以后,建立了邽縣和冀縣。秦建立郡縣制是諸侯割據(jù)的中國建立中央集權(quán)制的開始。今甘谷西漢時仍為冀縣。

東漢明帝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將天水郡移置冀縣,改為漢陽郡。

東漢靈帝時(公元168——188年)兼涼州治,涼州刺史治冀縣。

三國曹魏時(公元220——265年)為冀縣,改漢陽郡為天水郡,屬天水郡。

晉武帝泰始五年(公元269年)置秦州治,泰康七年(公元286年)秦州遷置上邽。

北朝后魏武帝太平真君八年,(公元447年)改為當(dāng)亭縣,屬天水郡。

北朝北周時(公元557——581年)改為冀城縣,后又并入黃瓜縣。

隋煬帝大業(yè)時(公元605——620年)復(fù)改為冀城縣。

唐高祖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改為伏羌縣,并入渭州的隴西,置伏州治。

唐代宗廣德元年至宋太祖建隆三年(公元763——962年),為吐蕃占領(lǐng)。

宋太祖建隆三年,置伏羌寨,屬秦州。宋神宗熙寧三年(公元1070年)升為伏羌城。宋徽宗崇寧三年(公元1104年)置永寧鎮(zhèn),屬鞏州。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以伏羌城升為伏羌縣。

明清兩代沿用伏羌縣,屬鞏昌府。

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元月一日,伏羌縣改為甘谷縣至今。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甘肅省政府設(shè)立天水行政督察區(qū)。次年,改稱甘肅省第四行政督察區(qū),轄10縣。

一九四九年8月3日,天水縣解放。8月15日,天水分區(qū)行政督察區(qū)成立,轄天水、甘谷、武山、徽縣、兩當(dāng)、通渭、秦安、清水八縣。

相關(guān)文章
中國甘肅在線關(guān)于我們|媒體合作|廣告服務(wù)|版權(quán)聲明|聯(lián)系我們|網(wǎng)站地圖|友情鏈接 | 友鏈申請

甘公網(wǎng)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wǎng)).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