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貧搬遷解決了“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困局,從根本上改善了貧困群眾的生存和發展環境。隨著搬遷戶陸續入住交通便利、生活舒適的新房子,留在原居住地的危舊房,以及廢棄宅基地、空心房,成為影響鄉村美觀和生態恢復的“絆腳石”。今年以來,武都區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持續推進“拆舊復墾”工作,不斷鞏固提升易地扶貧搬遷成果,積極通過建新拆舊和土地整理復墾等措施,既扮靚了鄉村,又增加了耕地,村民的收入也不斷增加。
走進五庫鎮張壩村、下壩村等易地扶貧搬遷的舊村落,鮮紅的黨旗迎風招展,由鄉村兩級黨員干部組成的“小分隊”和搬遷戶們正在忙碌有序地對村上的危舊房屋進行拆除作業。 張壩村村民李戰鋒笑呵呵地說:“我家通過易地搬遷搬到了川壩地里,交通便利、生活舒適、出門打工也很方便,原來的老舊危房在山上閑放著也沒什么用,時間長了還會造成安全隱患,現在拆除了可以種莊稼,政府還給我們獎勵補助,真是個好政策!”
為了加快易地扶貧搬遷“拆舊復墾”工作進度,五庫鎮嚴格落實“一戶一宅,占新騰舊”政策規定,精心組織、精細謀劃、精準發力,充分調動未外出勞動力積極投入舊房拆除工作,化被動為主動,拆舊復墾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鄉村兩級干部和黨員先鋒隊搶抓疫情防控期間群眾居家的有利時機,在疫情排摸時,逐戶走訪搬遷戶,大力宣傳易地搬遷“拆舊復墾”相關政策,既提高了搬遷群眾的政策知曉率,也調動了他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拆舊復墾就要做到農戶愿意、農戶受益、農戶滿意、農戶參與。剛開始有的群眾不愿意拆,我們就挨家挨戶去做思想工作,給他們講政策,及時兌現獎補,慢慢地他們就接受了。”五庫鎮武裝部長、副鎮長李永祥說道。
實行鄉鎮領導包村、干部包戶的機制,進一步明確了拆舊任務、壓實了工作責任,也激發了鎮村干部推動“拆舊復墾”工作的緊迫性。連日來,五庫鎮按照先易后難、分步實施的方式,分類建立臺賬,采取組建拆舊復墾小分隊、群眾自拆、聯戶互助拆等方式,確保了“拆舊復墾”工作有計劃、按步驟順利推進,真正做到了“能拆快拆、應拆盡拆”。截止目前,五庫鎮已拆除易地搬遷舊宅93戶431間,拆除面積7283平方米,清理垃圾344噸,復墾面積11畝。(通訊員 張虎偉)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