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寄語】:
“人行綠蔭里,恍在畫中游”。繽紛七月,走進白河鎮竹林村,仰望群山萬木蔥蘢,俯看村莊馥郁芬芳,遠聞翠鳥悠揚曲,近聽竹林瀟瀟聲。百年鐵樹,石桌石凳,于夏日里,煮一壺清茶,讀一本史書,溫一段流年!
當前,白河鎮一個又一個村莊如竹林般正在奮力描繪美麗家園、美好生活的愿景,呈現出五彩斑斕、生機勃勃的新景象。巨變的鄉村迷住了過往的眼睛,也勾住了游子的鄉愁。
美環境、“種”風景,喚回田園詩情畫意
盛夏時節,大山深處的竹林村空氣清新,氣候宜人,碩大的南瓜葉鋪滿巷道兩側,拾竹而攀的豆角爬滿長長的籬笆,五顏六色的波斯菊盡情綻放。勤勞的蜜蜂忙忙碌碌,像極了竹林村辛勤耕作的人兒。行走在村內寬闊平坦的鄉村水泥路上,一盞盞路燈齊刷刷地矗立在村道兩旁,一幢幢藍頂白墻的農家小院整齊排放,還有滿眼的綠色使人頓覺清爽……
誰曾想到,這片隱藏在深山的“世外桃源”,曾經是一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全村205戶858人,建檔立卡貧困戶104戶444人,6個村民小組散落在山梁的道道褶皺里,清一色的土坯瓦房、泥濘的鄉村道路、臟亂的人居環境,無不訴說著這片土地的貧瘠。
竹林村以提升人居環境為著力點,以開展“潔凈家園”活動為抓手,管好用活公益性崗位人員,充分調動群團婦聯等組織力量,集中開展“拆危治亂”清零行動及環境衛生整治攻堅行動,利用“紅黑榜”定期通報工作進展情況,達到了鞭策后進、激勵先進的良好成效。全村已累計拆除危舊房屋109戶279間、殘垣斷壁32處152米、清理垃圾66噸。
興產業、強支撐,激活貧困群眾致富源泉
今天的竹林村,以中藥材和辣椒種植、木龍頭栽植和大牲畜養殖為主的致富產業穩步推進,貧困戶一戶接一戶摘掉“貧窮帽”,全村群眾正在小康道路上闊步前進。
過去,綿延的大山猶如道道屏障,貧困趕不走,小康進不來。“怎么脫貧”成了竹林村村民的一塊心病。開對“藥方子”,才能拔掉“窮根子”。竹林村立足地理位置優勢和自然資源稟賦,因地制宜,找準“突破口”,大力發展中藥材種植及大牲畜養殖,今年全村發展黨參820畝,大黃110畝,旱地辣椒40畝,依托合作社發展肉驢養殖
強設施、興文化,樹立文明健康新風尚
一座座新建的新房寬敞明亮,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完善。“早年間,我村真的太落后了,有句順口溜‘禮縣白河銓水鄉,竹林堯康爛泥湯’,現在可不同了,硬化路、入戶路蜿蜒繞村,連院子都硬化了。”竹林村黨支部書記兼村主任韓平珍高興的說。
樹立文明健康新風尚,進一步弘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文化,開展“比過去看現在”感恩教育活動,引導群眾牢記過去經歷的磨難,不忘曾經走過的路,讓群眾深切感受精準扶貧以來的巨大變化,為脫貧攻堅注入精神內核。
“說起村里的變化,我的體會最真切。以前,我們這里靠天吃飯,靠原始的耕作方式在地里刨挖,一年下來也掙不了幾個錢,細細算一賬還有可能倒貼了,好多年輕人都外出打工去了,村子里只有孤寡老人和留守兒童。如今,村里通了水泥路,喝上了自來水,住上了新房子,寬帶也接通了,家家戶戶都有了致富的產業,對未來的日子充滿了希望。”貧困戶楊東精這樣細數著村里了變化。
“這幾年,我們村變化可大了,基礎設施越來越好,文化活動越來越豐富,年初村上舉辦了迎元旦文藝匯演,為村上有才藝的男女老少提供表演舞臺,讓我們的生活不再單調乏味,在脫貧的路上多了歡聲笑語。”談到村里的變化,66歲的老黨員楊趙懷稱贊道。
從曾經的貧困村到如今的美麗鄉村,村民們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變化,基本的設施“齊”了,致富的產業“興”了,致富的門路“廣”了,沉睡的大山“活”了。竹林村的變化是白河鎮脫貧攻堅的一個縮影,相信通過凝聚干群攻堅合力,定能戰勝貧困,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將不斷得到提升。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