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正值豇豆收獲的季節。近日,在徽縣泥陽鎮文莊村蔬菜基地里,一排排木架上掛滿了成熟的豇豆,在陽光的照射下,顯得格外耀眼,年曉香正忙著采摘、整理豐收的豇豆。
泥陽鎮地處徽成盆地中部,平均海拔1100米,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光照充沛,適宜種植高原蔬菜。這里的蔬菜種植已有上百年傳統,但由于觀念、資金、技術等因素的制約,使高品質蔬菜處于“藏在深閨人未識”的境地,制約著產業增效和農民增收,“富庶的貧困”嚴重阻礙著當地發展的步伐。
今年51歲的年曉香,從1991年開始就在周邊農戶的帶動下種植蔬菜。“那時候種菜,市場價格不好又缺技術,加之交通不便,只能小面積的種植2到3畝,收入少的可憐。”年曉香說,“雖然種了大半輩子蔬菜,但規模一直沒有上得去,也沒能增加家庭收入。現在好了,我們種植蔬菜有兩顆定心丸,不怕賺不到錢了。”
年大媽所說的兩顆定心丸,指的是訂單農業和在黨支部領導下建立的合作社。
近年來,徽縣積極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把“訂單農業”作為推進農業產業化的一項重要措施,依托龍頭企業帶動,合作社牽線,全方位對接農戶,通過特色化、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綠色化發展,以“專精特優”農產品,推動農業產業的提質增效。
文莊村以青泥嶺高原露地蔬菜品牌為主、依托四川省彭州市康盛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訂單合同,采取“黨支部+合作社+訂單+農戶”的模式發展立體式循環高效農業,主要發展以豇豆為主的特色產業。
實行訂單農業后,每年合作社在春耕前就和企業簽訂好購銷協議,種植期間企業還提供“保姆式”服務,派專業技術人員對豇豆種植開展技術指導,不僅保障豇豆的品質,也能充分保障種植戶和企業雙重受益,給種植戶注入增收強心劑。
年曉香之所以有十足的發展信心,是因為有訂單作保障。她說,“豇豆種植相對簡單,周期短,加上合作社簽訂了銷售合同,銷售不是難題。”為解決種植戶農產品銷路難的問題,合作社分別與龍頭企業和農戶按照“旺季市場價,淡季保底價”的收購方式簽訂訂單合同,建立起產品和客商直接交易渠道,最大限度地減少銷售環節成本,逐步形成龍頭、基地、農戶一體化經營的長效利益聯結機制。
徽縣青泥嶺高原露地蔬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文江利說,“從起初的散戶經營走上現在的規模化路子,產業發展比較規范,一個是品質好,在一個產量高,整體銷路有保障。”
“今年豇豆豐收了,我們老百姓現在的生活越來越有奔頭。”村民黃利峰正背著一背簍剛摘下的豇豆從蔬菜基地走出來,他樂呵呵地說,每天在蔬菜基地勞動,加上土地流轉金,家里固定年收入超過20000元,還可以照顧家里老小,比以前到外面打工強多了。
2017年,文莊村在“黨支部領導的集體+個體的混合經濟”模式帶動下,通過“支部引領、村集體持股、群眾入股、貧困戶配股”的辦法,組建了徽縣青泥嶺高原露地蔬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引導村民走出自家“一畝三分地”的小農格局,融入現代“大農業”浪潮。
合作社是建起來了,但是疑慮隨之而來:村干部在合作社兼職,如何避免村干部利用公權力謀私利?村集體參股合作社,集體、合作社、社員三方利益如何平衡?
“在合作社建設和管理過程中探索出了“三分三合”(三合:整合資金、人力和資源,三分:合作社的領導權與合作社的經營管理權分離、監事會監督權與理事會經營權分離、合作社資金管理權與資金使用權分離)科學機制,始終讓黨支部在保持合作社的穩定性和先進性上起決定性的作用,確保了合作社公開、公平、公正運行。”既在合作社擔任理事長,又是村黨支部書記的文江利說。
談起“三分三合”機制,聯村的鎮領導蒲玉濤深有感觸。“前些年,村上也辦個合作社,雖然有個注冊名,但根本沒有實際運作,屬于空殼合作社。”蒲玉濤說。“現在好了,合作社的運營模式有效地把村級組織、合作社、農戶鏈接起來,形成了一個既相互促進又互不干擾的利益共同體。”
“我們的豇豆種植已經呈現規模化、高效化、標準化態勢,目前種植總面積300余畝,每公斤保底價在2元以上,畝收益近6000元。今年試驗的套種大蒜、生姜等作物也獲得成功,“萬元田”的目標一定能實現,要把蔬菜種植打造成我們鄉村的振興產業。”文江利說。
“在合作社的帶動下,村民脫貧致富的勁頭更足了。”村民安招弟說“通過合理分工,村里的生產效率比以前有了大幅度提高,只要人勤快,種地也有高收入。”一句話說出了文莊人的心里話,也道出了文莊人的精氣神。
今天的文莊村在“黨支部領導的集體+個體的混合經濟”模式帶動下,積極推進綠色發展,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形成了產業跟著市場走,市場跟著需求走,群眾跟著合作社走,合作社跟著黨支部走的良好格局,壯大了村級集體積累,加速了鄉村振興的步伐。
通訊員:宋博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