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張曉丹)現如今,走進嘉陵江畔的西坡鎮,寬闊平坦的水泥路延伸至全鎮大小村組,一條條產業路、小康路、幸福路在精準扶貧中落地建成,使農村道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道路的兩旁,到處都是一片片生機盎然的鮮花綠植,讓路人深刻感受到精準扶貧所帶來的顯著變化。道路干凈整潔安全,還能帶來視覺享受,與多年前道路通行條件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也徹底告別了曾經“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農村道路通行歷史。
西坡鎮地處大山深處,大多群眾居住在高山、半高山處,交通一直是制約各村發展的瓶頸。許多群眾無論是運輸生產資料還是銷售農特產品,都受到了嚴重制約。村里有些生活條件好的群眾,返回家鄉駕駛私家車輛,有的進不了村,有的進不了戶,有的卡在半路上。遇到雨季和冬季,一場大雨或大雪便阻止了外出的道路,這在以前都是常有的事兒。特別是花椒、西瓜、瓢、玉米、小麥、核桃等農特產品,因道路問題,趕不上市場最高價,賣不上好價錢,讓群眾苦不堪言。
“要致富先修路”、“脫貧攻堅交通先行”。自精準扶貧以來,鎮黨委、政府在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過爭項目、抓實施、強管護,使全鎮道路硬化里程數不斷擴大,通村路、村組路硬化率均達到了100%,F在從西坡鎮去縣城,都有好多條道路可供選擇。
現如今,下雨也好,雪天也罷,村民只要想出門,隨時隨地都能出發,步行、摩托車、小轎車……選擇也更多了。用群眾的話說,農村公路建設是真正看得見、摸得著、人人受益的“德政工程”。
馮冬生是擂鼓村村民,是脫貧攻堅的見證者,也是農村道路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目睹者,對農村道路條件的改善深有感觸。以前逢集遇到下雨天,踩著泥濘的道路到一趟鎮上怎么也得摔上幾跤。遇到春冬季節,出門換身新衣服,回家時無論是頭發上還是衣服上,全都是灰塵。現在,寬敞的水泥路直接通到了家門口,不僅雨天沒有泥濘道路,而且晴天沒有了灰塵,就連院子和房子地板上也特別干凈,不像以前回家兩腳泥踩得到處都是。
李永楊是三坪村村民,發展訂單辣椒20多畝,其中大部分土地是流轉來的,為什么有信心種植這么多辣椒?原因就是該產業為訂單產業。辣椒收獲后,企業將安排半掛車直接到鎮上保底價收購運輸。放在以前,半掛車根本無法進入鎮上,這便是道路改善后帶來的最大實惠。
除此,近年來也在大力修建田間路,為群眾更是帶來了最大的實惠。曾經小麥收割后,還要拉回來進行碾麥晾曬,若遇到多雨天氣,麥子經常會因為收獲不及時而出芽賣不上好價錢。現如今,收割機直接開到田間地頭一次性收獲,既提高了效率,也提高了麥子的價值。其他各種大小型農業設備均可到達田間地頭開展作業,極大地方便了群眾發展各種特色產業。
對于合作社和種養殖大戶而言,道路交通的改善也為他們帶來了較大實惠。特別是兩徽高速的建成通行,讓生產資料可在短期內運輸進場。而對于全鎮的土雞、雞蛋、蜂蜜、中藥材及其他農特產品,也是實現了周邊縣區的訂單上午接單下午便可送達。對于較遠地區的訂單,也能在短時間內送達。農村道路交通條件的改善和提高,不僅給廣大群眾生產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更帶動了當地農業等產業的快速發展。
農村道路條件的改善也為廣大攝影愛好者拍攝崖頭云海提供了必要條件。
道路建好是前提,管好是關鍵。西坡鎮統籌安排各村干部、駐村干部、公益性崗位人員,定期開展縣道、鎮道、村道及村組道路整治工作,及時清理路肩雜草、清除落石,疏通水渠,并在道路兩旁播種各種花草,為廣大群眾及駕乘人員營造了干凈安全舒適的道路交通環境。
小公路關系大民生,一條條寬幅的農村公路掩去昔日的羊腸小道,一頭連著大城市,一頭接著農村,方便了農民群眾的出行,架起了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橋梁。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