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甘肅在線康縣訊 “我經常外出打工,家里只有將近80歲的母親一個人,并且精神上有點不正常,平時都是鄰居幫忙照顧的,家里有的東西缺了少了也是我們社的剛子幫忙買的。”康縣大堡鎮黃山村包山溝社的何世強說。
家住孫家溝村孫家溝社的孫菊花是一位典型的受鄰居照顧的獨居老人。由于山大溝深交通不便,村民到逢集日才能上街買東西,她的子女長期外出務工,鄰居羅正明便成了長期照顧她的“監護人”,給老人買藥、買生活用品等成了羅正明的“家常便飯”。
在康縣大堡,鄰里互幫互助,傳遞溫暖已經是一種常態。
今年以來,該鎮堅持以“黨建+”為載體,厚植“遠親不如近鄰”的理念,從鄰里互助“小切口”入手,傾力打造“鄰聚力”黨建品牌,實現為民服務的“零距離”。
該鎮郭灣村文書侯春麗說,“我們社人口多學生娃也多,有的孩子父母都外出務工了,平常孩子們遇到不會做的作業題拿來我就會給講解,在周末和寒暑假,‘雛鷹課堂’也會起很大的作用,除輔導孩子們的作業外,還有草帽畫、石頭畫、象棋等,豐富了他們的課余生活。”
和諧的鄰里關系,在一聲聲的噓寒問暖中,在日常“串個門”“搭把手”“幫個忙”中,更在“小事不計較,大事共商討”中。
記者在黃山村采訪時,正好遇見該村黨支部書記楊世銀在幫本村居民黃繼虎拆除危舊房,他笑著告訴記者,“為群眾做些我們力所能及的事情,也許就解決了他們的一大難事,他(黃繼虎)剛剛做了手術,不敢出大力氣,這些都是主動來幫忙的熱心鄰居們。”
這些小微的幫助,讓他們體驗到了幫助他人的價值和成就感,也拉近了鄰居間的距離,增進了“鄰里情”,提升了群眾的幸福感和歸屬感。
據該鎮黨群服務中心主任張佐鑫介紹,為提高群眾參與鄉村治理的積極性,進一步從源頭上減少矛盾糾紛,該鎮探索實施“鄰里制”鄉村治理新模式,構建起“村黨組織—村民小組長—鄰長—村民”的鄉村治理體系,依托隴南民事直說“1234”工作法、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協商議事平臺,組織網格員、志愿者、熱心居民等多元主體召開議事會,討論解決轄區內的熱點難點問題,引導居民共同參與、集體決策,將基層治理由支部唱“獨角戲”轉變為多方參與的“大合唱”,截止目前,已解決群眾訴求200多個。
“我們憑借各村黨員人熟、地熟、事熟、情況熟的優勢,充分發揮村黨支部的核心作用,按照‘走訪+記錄+反饋+總結’的模式,結合轄區民警、志愿者、熱心居民等力量,對獨居老人、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等特殊群體開展鄰里互助活動形成你有困難我來幫,我有事你來助的良好氛圍,不斷提升鄉村治理新效能。”康縣大堡鎮黨委副書記侯健春說。
(焦楊紅 楊艷芳 趙彩娟)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