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甘肅在線文縣訊(甘肅經濟日報記者 劉 峰)當其他地方還在翹首等待油菜開花之時,文縣已然喜迎豐收。近日,文縣各地田間一片繁忙景象,顆顆飽滿的油菜籽晾曬在曬場上,村民們揮舞著連枷,忙碌的身影與菜籽交織成一幅動人的豐收圖景。
“今年我家能收800 - 900斤菜籽,榨近300斤油!”玉壘鄉玉壘坪村村民袁菊平和老伴兒一邊勞作,一邊興奮地說道,雖大汗淋漓,但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她還表示,得趁著好天氣,趕緊把翻曬好的菜籽揉出來,篩掉雜質拉回去晾,不然一下雨,掉地里的菜籽就浪費了。
與此同時,文縣農技中心的干部們也穿梭在田間。這些常年與農田打交道的干部,反復叮囑村民收割油菜的注意事項:要瞅準晴好天氣,等油菜成熟度超85%再動手,收完后需趕緊晾曬和脫粒,防止因下雨導致油菜籽霉變,影響收成。
春日里,文縣作為甘肅最早迎來春天的地方,金黃的油菜花海與碧水青山、村落人家相映成趣,構成一幅靈動的山水畫卷,吸引了無數游客與媒體前來。這不僅提升了文縣的知名度,還大力推動了當地文旅融合發展。如今初夏,曾經的“花田”已變為“油田”,“顏值”切實轉化為“產值”,為農民帶來了豐厚的經濟回報。
玉壘鄉黨委書記方婉茹介紹:“我們圍繞油菜做足文旅文章,打造了隱居小鎮油菜花海。花開時節免費開放,讓游客沉浸式感受鄉村魅力與農耕文化,走出了一條特色發展之路,助力鄉村振興與百姓增收致富。”
近年來,文縣依托山區生態資源優勢,因地制宜調整種植結構,持續擴大油菜種植規模。縣鄉農技部門全程把關,從種子選購到技術指導,積極推廣優質品種與高產栽培技術,為糧油產業綠色發展保駕護航。
丹堡河流域是文縣重要的糧油產區之一。目前,4000多畝冬播油菜已結莢漸黃,部分群眾已搶先收割。丹堡鎮鎮長季德慎表示:“近幾年,我們鎮緊扣‘土地增效、糧食增產、群眾增收’目標,科學調整產業結構,推動傳統農業轉型升級。在丹堡河流域大力推廣油菜、露地蔬菜、玉米、小麥等輪作模式,實現一地多用、多季收獲,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鞏固拓展脫貧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從“花海”到“油香”,油菜產業已成為文縣鄉村振興的關鍵支撐。今年,尚德、丹堡、鐵樓、玉壘、橋頭、石雞壩、中寨等鄉鎮共種植優質油菜4.5萬余畝,每畝可產油菜籽350 - 400斤,出油率28% - 40%,可榨菜籽油118 - 140斤,畝均凈產值超1200元。這一產業不僅帶動農民增收致富,更以其成功經驗為周邊地區提供可借鑒范例,引領更多鄉村探索特色發展之路。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