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甘肅在線武都訊(通訊員 侯小勇)國列貧困縣、秦巴山集中連片扶貧攻堅片區縣區、全省連片貧困縣區、全省深度貧困縣區,這些都是隴南市武都區的貧困標簽——貧困程度之深、脫貧難度之大、扶貧成本之高,是武都區直面的特殊區情。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武都區干部群眾響鼓重錘,盡銳出戰,一個個貧困村實現華麗蛻變,一張張笑臉洋溢在貧困戶臉上……回首過往,武都區累計退出貧困村310個,減貧14.75萬人,2019年底剩余9個貧困村,剩余貧困人口732戶2419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0.55%。
近年來,武都區把改善貧困群眾的居住環境作為重要的民生工程來抓,全力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工程,配套完善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改善農村群眾生產生活條件,讓貧困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2018年5月,村民楊三木舟一家搬進了坪埡藏族鄉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在幫扶單位的幫助下開起了小賣部。忙碌間隙,他不時眺望著巍巍大山,半山上的舊房子在氤氳霧氣里若隱若現。楊三木舟說:“做夢也想不到,我們會搬到壩里,住上和城里人一樣的房子。”坪埡村是坪埡藏族鄉原鄉政府所在地,地處半山地區,交通不便,居住環境落后,自然條件惡劣,地質災害頻發。易地扶貧搬遷,圓了許多像楊三木舟一樣的貧困群眾的“安居夢”。
一年前,楊三木舟和村民一起還住在山上,現如今已搬下山來,過上了壩里人的生活。為了解決群眾住房難、出行難等問題,2015年,市、區兩級正式做出了實施坪埡易地扶貧搬遷的重大決策,投資4.69億元,建設易地扶貧搬遷點,該項目于2018年全面完成,有效改善了貧困群眾的居住條件。
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同樣惠及了武都區蒲池鄉亂鞍子村的村民茍來慶,茍來慶是建檔立卡貧困戶,2019年8月,他告別了居住多年的土坯房,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新房。“我們從自然條件惡劣,經濟作物單一的貧困山區搬到兩水鎮。想想山上破舊的老房子和艱苦的生活環境,再看看客廳、廚房、衛生間等設備齊全的樓房,真是天壤之別,就是做夢也夢不到會過上這樣的好生活。”茍來慶這樣說。
“十三五”期間,武都區按照省、市要求,精準確定搬遷改造對象,搶抓建設進度,加強規劃監管,多方籌措資金,確保易地扶貧搬遷這項民生工程順利推進。截至目前,武都區共實施搬遷3915戶16548人,其中建檔立卡戶1856戶8148人,非建檔立卡戶2059戶8400人。涉及坪埡、蒲池、馬營、龍鳳、琵琶、洛塘等18個鄉鎮80個行政村135個自然社,新建集中安置點25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投資完成率、竣工率和入住率均達到100%。
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這是國家對異地扶貧搬遷的要求,也是對搬遷貧困戶的承諾。如何讓搬遷群眾致富,勞動力輸轉是一時之計,發展適合本地的產業才是著眼長遠的關鍵。武都區坪埡藏族鄉群眾現今已搬進了新房,黨委、政府又謀產業、辦工廠,村邊也建起了扶貧車間,為坪埡新區發展注入了新動能。
在坪埡藏族鄉異地搬遷點,一座全新的廠房緊挨著村民們的藏式新居而建,這是坪埡萬盛合作聯社與揚州市龍力士有限公司合資聯辦的扶貧車間——隴南市蓮華兆瑞商貿有限責任公司。走進車間廠房,里面機器轟鳴,全自動現代化的生產線前坐滿了產業工人。扶貧車間專業設計定制生產銷售賓館酒店一次性洗化用品、特色旅游商品、服裝、鞋帽、毛絨玩具等產品。
這里新招錄的工人都是本地的精準脫貧戶,首批50名員工已完成了在江蘇的學習培訓,新招聘員工260名,有了這個扶貧車間,大家不用再背井離鄉到遠方打工,在家門口就可以掙錢養家。“我們家有兩口人,我和老父親。因為需要照顧家里的老父親,所以我不能和其他年輕人一樣出門打工掙錢。現在家門口建了這樣一個很好的企業,我可以在這里上班,可以照顧老父親,如果以后成家了,還可以照顧妻子和孩子,我感到很高興。”藏族小伙曲玉青說。
因地制宜,精準施策,多措并舉,“扶貧車間”逐漸成為貧困群眾創業增收,脫貧致富的重要載體,由過去單一的給錢給物等輸血式扶貧,到現在貧困群眾在家門口的扶貧車間實現就近就業,扶貧車間不僅增強了貧困群眾脫貧的內生動力,也增強了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決心。易地扶貧搬遷工程不僅要讓貧困群眾能“搬得出”,還要“穩得住”“能致富”,徹徹底底地挪窮窩、換窮業、拔窮根。
據了解,武都區在建設貧困群眾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同時,還在安置點附近配套建成39個扶貧車間;開發生態護林、環衛保潔、道路養護、地質災害預警等7724個公益性崗位,幫助搬遷群眾就近就地就業。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