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寬川鄉、永興鄉、祁山鄉、永坪鄉、紅河鄉、中壩鄉2014年8月撤鄉設鎮)
鄉:馬河鄉、固城鄉、崖城鄉、羅壩鄉、湫山鄉、洮坪鄉、上坪鄉、江口鄉、雷王鄉、龍林鄉、沙金鄉、橋頭鄉、草坪鄉、雷壩鄉、王壩鄉、肖良鄉、三峪鄉、灘坪鄉、白關鄉。
禮縣地處甘肅省東南部,隴南市北部,地跨東經104°37′-105°36′,北緯33°35′-34°31′之間,東鄰天水秦州區、西和縣,西接宕昌、岷縣,南連隴南市武都區,北與武山、甘谷縣接壤。全縣面積4299.92平方公里,南北長103千米,東西寬約88千米。距省會蘭州345公里,天水市97公里,隴南市府駐地武都250.5公里。
禮縣位于中秦嶺華力西期及印支期褶皺帶(揚子板塊與華北板塊碰撞帶)。由陜西山陽--禮縣斷裂帶及陜西鳳縣--禮縣王壩左家--宕昌斷裂帶控制。地層區劃屬秦嶺地層分區。出露地層有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三疊系、第四系及燕山期運動的花崗巖,其中以泥盆系地層出露面積最大。
禮縣境內主要斷層為:禮縣--羅壩--鎖龍斷裂帶;禮縣--洮坪魏子壩斷裂帶;朱家壩(王壩)--秦家灣(銓水)斷裂帶;成河--廖家寺--林邊斷層;石堡--龍王山-茨壩斷裂帶。境內主要褶皺為石家河壩復式向斜。北翼由舒家壩組地層構成次級馬塢背斜,南翼由西漢水組構成次級張風坡背斜。境內巖漿巖主要為中川花崗巖體、碌碡壩花崗巖體。巖脈主要有花崗閃長巖脈、花崗巖脈、輝綠巖脈、黃斑巖脈等。
禮縣地勢處西北向東南傾斜,境內海拔最高3312米,最低1080米,境內山巒重疊,坡陡谷深,受新構造運動的影響,山谷切斷較深,山地面積大,占全縣總面積的91%,而川壩地,沿西漢水的鹽官、永興、城關、石橋等地有極少部分,僅占全縣總面積的9%。
東北部和西南部的少部分地區,屬輕切斷黃土梁峁中山區。東南部為重切斷土石中山區。西北、西南部為中切斷石質中山及亞高山區。川壩河谷平原區,分布在西漢水及其支流的流域里,為新構造運 動以來的洪水沖積河谷平原。
禮縣氣候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熱多雨;氣候節特征明顯,冬長夏短,春秋適中。年均氣溫9.9℃,降水量488.2毫米,年均日照1968.1小時,無霜期183天。
禮縣礦種較多,以稀貴金屬和有色金屬為主,能源礦產和淡水資源短缺。且分布零散,規模相對較小。截止2010年,禮縣已發現金、銀、銅、鐵、鉛鋅、鈾、花崗巖、大理石等20余種。主要分布在羅壩、洮坪、湫山、石橋等20多個鄉鎮。
截止2010年,禮縣有土地資源628.35萬畝,其中耕地199.63萬畝、園地6.22萬畝、林地198.21萬畝、牧草地111.84萬畝、居民點及工礦用地0.62萬畝、交通用地3.76萬畝、水域8.5萬畝、未利用地99.75萬畝。農林牧用地比重偏大,屬于農林牧結構的土地利用現狀。
截止2010年,禮縣總人口52.10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3.93萬人,農業人口48.17萬人。
禮縣以漢族為主,占全縣總人口的98.2%,另有回、藏、滿、蒙4個少數民族。
2011年,禮縣完成生產總值19.7811億元,同比2010年增長10.3%。其中: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6.9184億元,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5.1833億元,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7.6794億元,分別比2010年同期增長6.3%、11.4%、13.7%。第二產業中工業增加值完成3.9813億元,同比2010年增長10.4%;建筑業增加值完成1.2020億元,同比2010年增長15.0%。一、二、三產業占GDP的比重為34.14:26.20:39.66。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