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藝術頻道 > 傳統藝術 > 歷史考古 > 歷史

飲用天然礦泉水的齊家先民——崇信縣龍泉寺齊家文化遺址

時間:2016-02-02 11:04:56來源:中國甘肅在線編輯:馬海花點擊:

  2016年元月28日,第九次玉帛之路考察團自華亭縣驅車抵達崇信縣,登龍泉寺,暢飲甘甜山泉水,瞻仰正在修造中的公劉廟,追慕周人的先祖事跡,特別是探訪到位于山上的一處齊家文化遺址。崇信博物館的陶榮館長指引我們先觀看一處齊家文化陶窯遺址,隨后還有幾處居住遺址。只見山坡黃土層斷面中有兩層白灰面清晰可見,下面一層較薄,大約3毫米左右,上面隔著60厘米的土層,有上一層的白灰面,較厚,約8毫米。如果這兩個白灰地面都是齊家文化先民的房屋地面,那么相隔60厘米的黃土,意味著多少歲月的沉淀呢?從臨夏積石山縣的新莊坪遺址,到寧夏隆德渝河北岸的頁河子遺址,從青海民和黃河邊上的喇家遺址,到甘肅永靖黃河岸邊的王家坡遺址,作為齊家文化遺址標志性特征的白灰面,考察團成員早已司空見慣。但是這里十分罕見的雙層白灰面,還是能夠引人深思的。齊家文化不同時期的先民屢屢到芮河畔的龍泉寺山上居住,主要原因之一當然是為了飲用泉水的方便。用白色石灰修造房屋的地面和墻壁,始于仰韶文化后期,在隴東的常山下層文化得到發揚光大,并為隨后的興起齊家文化繼承下來。

  多年來,我們考察過的齊家文化遺址不下幾十處,唯有崇信龍泉寺的這一處遺址最富有“詩意地棲居”意味。大家戲稱這里4000年前居住的是飲用天然礦泉水齊家先民。站在龍泉寺山上,俯瞰山下冰封的芮河,遠眺芮河延伸流向的下游,即匯入涇河的方向。自然想起自己多年前的隴東之行。

  就白灰面這一建筑技術的源流演變情況看,是慶陽地區的仰韶文化開其先河。位于西峰區后官寨鄉南佐村的南佐遺址,面積40000平方米。上世紀80至90年代初由甘肅省考古研究所進行發掘,但發掘報告尚未發表。據趙雪野在1995年《中國考古學年鑒》披露的資料,南佐遺址有一座殿堂式建筑基址,長方形,長33米,寬約19米,南面為敞開式,地面鋪6層白灰面,墻高2.8米、寬1.6米。這是可以和秦安大地灣發現的史前殿堂式建筑相媲美的重要發現。其年代為仰韶文化晚期,距今約5000年。出土文物主要有石斧、石刀、石鏟、陶刀、陶紡輪等,沒有玉器。隨后在這一地區興起的常山下層文化,遺址在鎮原縣城南的城關鎮常山村,位于茹河河畔南岸二級臺地上,面積300000平方米。距今約4900年。出土文物有石鏃、石彈丸和骨刀等。還發現窯洞式居室,面積為9平方米。室內地面為白灰面。本地的史前文化繼常山下層文化之后,便是齊家文化。如位于蒲河上游黃土梁峁的老虎嘴遺址,在鎮原縣廟渠鄉老虎嘴村,面積6000平方米。曾經出土一條殘長23米的陶水管道,直徑14厘米。可見當時的齊家文化先民利用陶管道引水設施。元月28日下午,考察團從崇信抵達平涼,照例先觀摩平涼博物館。特別留意的是靜寧七寶中最大的一件白玉璧,直徑約四十厘米,堪稱齊家玉璧之王。由靜寧借展到平涼后,一直是這里的鎮館之寶。

  晚飯時,考察團向平涼博物館的兩位館長請教,他們提到常山下層文化的文物中有可能出現玉器。果真如此,齊家文化玉器的起源問題就可以獲得新的線索,如同白灰面和紅陶尊器型那樣,是齊家文化直接繼承常山下層文化的物證。于是,我們臨時改變行程,決定次日去鎮原縣探訪常山下層文化遺址,以便能夠加深對齊家文化源流問題的認識。(文/上海交通大學教授、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 葉舒憲 圖/ 中國甘肅網總編輯 張振宇)

平涼博物館

相關文章
中國甘肅在線關于我們|媒體合作|廣告服務|版權聲明|聯系我們|網站地圖|友情鏈接 | 友鏈申請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