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親--作者:仙小康
母親陳轉過是一位佛弟子老修行,岀生在天水市麥積區甘泉鎮金胡劉家渠村陳善人家,兩位老人都是佛教大乘門凈土宗老修行,吃長齋忌口多年,一句阿彌陀佛從未間斷。母親自小在兩位老人的影響下,喜歡燒香叩頭,18歲就進了仙家門。阿公阿婆都喜歡敬神佛菩薩,每逢佛窯廟會,他倆總是拿著家里的米面菜水上山支持過會。爺爺婆婆喜歡積德行善事,每年春天下種時,爺爺給村上窮人送籽種,遇到災年窮人借糧,爺爺總是高斗借出不急于討還。村上紅白喜事,爺爺婆婆主動去幫。但他倆都沒吃素忌口。
母親的兩位親人
母親在念佛
王家碾村莊后面佛窯山上住著兩個道士,劉爺和賈爺乾道坤道,懂醫學會針灸,善長太極拳太極釗功法。和三個爺爺關系很好。大爺爺是個生意人,下漢中跑茶山。三爺爺是個讀書人小學當老師,善長周易風水。爺爺是個老實莊稼漢,務農為業。老弟兄三人非常和睦,十多口人的家庭一直沒有分家。父親畢業于天水市職中,解放后參加減租反霸工作,社棠住隊。我家里被劃成了地主成份,爺爺婆婆在莊間的活人誰都愛,土改運動中,在村上干部和群眾的庇護下,很少受到批判斗爭。這時侯老弟兄才分了家,各干各的光陰。爺爺把父親叫回家來勞動。不久又分配到街子小學當教師。
我出生以來多災多病,婆婆給我起了個名字叫“小康”自小健康的意思,又給我縫了個項圈帶在脖子上。父母親就生了我一個寶貝兒子,全家都非常喜歡。出生后的庚子年,就是1960年,緊張的糧食關,爺爺婆婆相繼困餓身亡。父親在吳家寺小學教書,后又調到麥積公社后川大隊教學。父親正直聰明,為人厚道,工作上認真,群眾影響好,也結識了好些朋友。家里困難時侯,都是朋友幫湊渡過了難關。幾年后又調到麥積公社劉坪小學。正是1966年,文化大革命剛開始,麥積公社新調來了一名新上任的書記,工作作風非常的左,實行了一套他的土政策,把麥積公社老師中地富子女成員,統統下放回家務農。文化大革命后期,這位書記犯了原則上的錯誤,嚴重的破壞了黨的政策,扯職并開除了黨藉。
作者7歲時照片
父親能文能武能粗能細,回家來給生產隊包副業做豆腐,又建議生產隊長辦起了萊園子,父親進入菜園子務蔬菜活,幾年當中干的很好。社員大家都吃上了新鮮的蔬菜,逢集又聯系人上市去買,給生產隊又增加了副業收入,受到了干部社員的擁護。“改革開放”后,萊園全部按戶分了下去。父親又在半畝萊園中栽上了桃樹,樹下邊育萊苗蔬菜等,繁植蔬菜種子。幾年當中日子也過的好一些。還積蓄了一筆錢。由于家庭鬧矛盾,家里口舌重重,只得分家避免仗氣。
父母親堅持二十年建山時的照片
“改革開放”后宗教事業獲得了自由,父親帶頭上佛窯修廟塑像。又動員起了五個人,在十三元錢的基礎上展開了宣傳活動,招賢引資,周圍影響傳開了,遠近的善人貴人有錢人都吸引上了佛窯,有力的出力,有錢的岀錢,父親被群眾選舉為永慶寺首屆會長,擔負起了恢復修建永慶寺的寺廟建設,成立了永慶寺民主管理委員會,母親支持父親自愿上山投工作無私奉獻,堅持作飯十多年。一處文革時期被破壞的山場寺院,只有三孔破窯洞和一山松柏的廢墟之地,在父親的帶領下,不但恢復了原貌,又創新建起了普渡橋,觀音石窟,大型建筑千佛洞,開劈了上山的千佛大道。于2006年冬十一月迎神開光,完成了《佛窯仙境》千佛洞大愿,辭退了永慶寺大會長職務,和母親下山回家修行。
《佛窯仙境》普渡橋
《佛窯仙境》千佛洞
再說父親上山之前,靠勤勞辛苦自力更生積攢的一筆錢財,是留給自己老兩口日后的養老錢,也舍不得用。但有個人確實有些困難,從父親手里借去了幾千元,幾年當中又沒有及時歸還。父親患病期間仍然未還,父親臨終時給母親作了交待“某某人借去的錢你問一下,以后留給你養老費用”。父親于2009年農歷四月初四日往生,耄壽八旬有一。
離開父親十年當中,母親失去了伴侶,失去了身邊的溫暖,多少個夜晚都是孤眠獨枕母親一人。但母親有個天生的好身體,什么苦什么累都能撐得過去。2014年十月,母親右眼白內障,我姊妹四人身邊照顧。2015年7月我回到了母親身邊。2016年母親兩次住院,我兄妹都在身邊。2018年九月,父親借出去的錢,對方帶著不歡喜的情緒還給了母親。母親傷心的說:“這都是你父親借錢得罪了的人,這些錢家里再困難也不能用,放給山場寺院修廟塑像吧”。2019年正月母親得病,農歷5月25日下午17時往生,高齡九旬有三。從得病到去逝共138天。母親念佛四十年來,一句“阿彌陀佛”從未間斷。吃素忌口從未開齋。念佛念到了頭,忌口忌到了底。母親是一個忠實的佛弟子。
還給母親的這筆錢,2018年冬,石門三皇洞塑像舍給布施1000元。2019年正月十六日,佛窯重建千佛洞舍給布施1000元。母親去逝后2020年3月10日(農歷2月17日),我按照母親的遺愿,專程去天水市麥積區紅十字會,替母親奉獻布施1000元。武漢抗疫救災的20多名“白衣天使”在抗疫戰斗中,貢獻出了寶貴的年青生命,他們都是未來的菩薩,作為塑造他們形像的一點心意吧,使他們永遠的活在人民心中!
父母親下山在家的日子里
父親的八十大壽
駕鶴歸西,母親壽終九旬有三
佛窯功德墳清明節掃墓上墳
《四世同堂》合影照
孫子媳婦陪奶奶去《伏羲廟》
“思過堂”的設想建筑,是弘教化、正民風、教育仙氏子孫后代以兩位老人為楷模,如何作人的道德標準!這是我晚年奮斗的一項目標。舊的院子南北長19米,東西寬14米,有七十年代蓋起的三間瓦房坐北向南。有千禧年蓋起的三間平房坐東向西。東南方是一個土大門。有句順口溜說的很實際“能買起驢子,匹不起鞍子”。主房蓋起已經四十年了干撒瓦直到現在。多少年來由于家庭困難年久失修,每年在雨季當中,屋子里滴水成泉,只好鋪一張塑料紙遮雨,父母親在這個房中渡過了多少個日日夜夜。
習主席“精準扶貧”的項目落實到農村來,實事求是維修塌房破院。2020年農歷四月中旬,村上住隊干部配合村干部組織施工,翻修了我的房子換然一新。進入農歷六月當中連日的大雨,房子一點也不漏水,雖然孤獨一人,但住的確很踏實。記得2013年6月,連日的大雨,村上倒塌的房子很多。莊邊河水泛濫,沖走了許多農作物良田。相比來說今年六月,這些日子里連日大雨,滔滔的河水一下子被管住了,龍王的一種狂傲放蕩野性再也使不上了,乖乖的服從指揮順道而流。村上也沒發生房倒屋塌的現象,但恨母親沒能等到這一天。
佛爺菩薩都是人修成的,我認為我的父母親就是兩尊活佛,從宗教文化事業上來說,他倆帶領十方善人居士20年當中無私奉獻,恢復發展了一個文革時期破壞了的山場寺院。對一個家庭來說,在最艱苦最困難的時刻,他倆辛辛苦苦任勞任怨養活了一家人。沒有留下任何財產,但留給了后代兒孫的是一種精神財富,是一面光輝的旗幟。所以“思過堂”也就成了我的晚年夢想。在我健康的有生之年,在父母生活住過的舊院子里建起一座仿古式小二層樓房。坐南向北,面向“佛窯仙境”。長12米,寬9米,高8米。上層中間佛堂和我父母親的畫像。周圍掛上十方人士開創永慶寺“佛窯仙境”的動人畫面,與突出功德奉獻人士的簡介說明。每逢父母親的誕辰與去逝的日期,兒孫們歡聚一堂作一祭祀追念,兩邊是住人的房間。第一層客廳、雙人臥室,廚房餐廳,廁所洗澡間。院內栽花種草,美化環境。用佛菩薩的思想和父母親的形象,教育后代兒孫端正思想,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2020年8月29日夜修改
我和妻子大兒子石門仙境的留影
母親有病的日子里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