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教育頻道 > 教育時評

[甘肅日報]梁亞民:開展勞動教育 培育時代新人

時間:2019-12-31 10:28:39來源:蘭州財經大學編輯:石慧珍點擊: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高度,立足新時代的歷史方位,著眼于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對加強勞動教育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他指出,要尊重勞動、尊重創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在全國教育大會上,他進一步強調:“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長大后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這一系列重要論述體現了黨和國家在新時代對勞動教育的高度重視,為各級各類學校、廣大教育工作者和全體學生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務、新課題,是新時代加強勞動教育的行動指南和根本遵循。

重視勞動教育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優良傳統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未來教育對所有已滿一定年齡的兒童來說,就是生產勞動同智育和體育相結合,它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思想做了創造性實踐和發展,并把這一思想作為我們黨的教育方針。毛澤東同志多次就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問題提出指導性意見,明確指出:“教育必須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必須同生產勞動相結合。”

1978年鄧小平同志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現代經濟和技術的迅速發展,要求教育質量和教育效率的迅速提高,要求我們在教育與生產勞動結合的內容上、方法上不斷有新的發展。”1999年中央發布的《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強調,要加強“勞動技術教育和社會實踐”,使學生接觸自然、了解社會,培養熱愛勞動的習慣和艱苦奮斗的精神,強調使諸方面教育相互滲透、協調發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

2015年,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全國少工委出臺了《關于加強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提出了勞動教育的培養目標和工作原則,強調“通過勞動的教育”強化其他四育,達到“樹德、增智、強體、育美、創新”的效果,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了勞動教育的重要性,提出要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這一重要講話明確將勞動教育確定為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用勞動教育筑牢立德樹人基石

勞動教育之于學生而言,具有塑造健全人格、磨煉頑強意志、錘煉高尚品格的重要作用,弘揚勞動精神、加強勞動教育、重申勞動價值,必將有利于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要堅持思想引領。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把勞動教育作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途徑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載體,發揮其價值導向和育人功能,教育和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

要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勞動觀,遵循勞動創造世界、勞動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重要途徑的思想,深刻認識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人世間的美好夢想,只有通過誠實勞動才能實現;發展中的各種難題,只有通過誠實勞動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輝煌,只有通過誠實勞動才能鑄就”的重要論斷,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牢固樹立熱愛勞動、尊重勞動、崇尚勞動的觀念。

要激發奮斗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夠實現的,全黨必須準備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奮斗”,“奮斗本身就是一種幸福,只有奮斗的人生才能稱得上是幸福的人生”,并號召全國人民要擼起袖子加油干。我們要始終教育學生勇于砥礪奮斗、善于吃苦耐勞,在勞動中創造財富和價值,通過勞動過程中創造性的實踐活動及其成果,來體驗和感受勞動帶來的收獲和樂趣,體現自身的精神追求和人生價值,激發永遠奮斗的精神。

要弘揚優良傳統。中華民族是勤于勞動、善于創造的民族。正是因為勞動創造,我們擁有了歷史的輝煌;也正是因為勞動創造,我們擁有了今天的成就。我們要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勤于勞動、善于創造的優良傳統和優秀文化,倡導勞動光榮、勞動致富的觀念,激發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的動力,做到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以勞創新。

要錘煉意志品質。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我們要教育學生以勞模為榜樣,把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作為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砥礪勤于勞動、善于吃苦、樂于奉獻、敢于擔當的意志,錘煉精益求精、一絲不茍、追求卓越、勇創一流的品質。

(作者系蘭州財經大學教授、省政府參事)

相關文章
中國甘肅在線關于我們|媒體合作|廣告服務|版權聲明|聯系我們|網站地圖|友情鏈接 | 友鏈申請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