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明顯,敘述順序是由東向西,自莊浪衛開始,西至甘州、肅州衛為止,鎮番衛各駐特等在中間。根據我的記憶,可以認定昌寧湖、青山兒、槍桿嶺、白鹽池、九個井、土山、狼跑泉八處肯定在民勤地界,夾于其中的麻山湖、青泥湖(或青土湖),脫歡山亦應在民勤。如此,則有十一個。其他還可繼續研究。《讀史方 紀要》鎮番衛條記:“新中沙白鹽池,在衛東五十里。志云:衛燕四十里有小池,衛面三十里有三壩白鹽池,衛西二百二十里有鴛鴦白鹽,又有小鹽池,俱產鹽。不知其中的白鹽池指哪個。在民勤分布的上述十余個居地,都在明邊墻外,可見邊墻當時起著農業民族與游牧民族分界線的作用。邊墻外的蒙古部落和以內的漢族農民相互為鄰。
這些蒙古部落是河套蒙古四十二支中的銀定、歹成(青把都)支系。賈敬顏先生考訂:“銀定,又稱銀定臺吉、或銀定把都兒臺吉,屬打刺明安部長莫藍臺吉第四子。青把都,又日青把都兒,即昆都侖歹成臺吉,屬老把都兒臺即昆都力哈之次子,而昆都力哈則俺答弟也”。這是河套蒙古俺答系入居河西的情況。此外尚有其他蒙古部落余民。《大清一統志》昌寧湖條下亦記有“明季青把都游牧于此”的事實。
蒙古族居住于鎮番衛邊外的諸城堡下與吸朝衛官的親系如何,這是需要探討的問題。明太祖洪武初年統一今民勤地界時,軍隊是由北向南,先領有白亭海(魚海),然后引軍向面,設衛時自然將包括石羊大河下游的諸湖泊均置番衛管轄之下。所以,鎮番衛北包括石羊河水系的整個下游地區,這是事實。但是,我們不能忽略另外一個事實,就是元代統治河西時,闊端設行宮于涼州北約一百進而的芨芨灘,元代又稱白亭海為闊端海子,這說明闊端王的部眾分吊于整個谷水下游地區,包括白亭海及其周圍,這很象漢代休屠澤在北一樣,都是他的轄區。在蒙古統治期間。民勤地方的原漢人(包括西夏人)或被征其為兵役,或淪為農奴,農業生產倒退,耕地縮小,牧場增加,加上蒙古遷移頻繁,至元朝滅亡時,這里的農村田野已相當稀少,農民已經不能和漢唐相比了。
明朝統一后,大量向河西移民、屯田,民勤地方移來了不少。鎮壓番衛所在小河灘城周圍是初期移民的重點所在。解放前,城周圍墳園連綿,環繞四周,就是這種情況的說明。《明史·地理志》、《大明一統志》和《讀史方 紀要·鎮番衛》所記民勤地名甚少,而且均在石羊河干流交通大道上,證明當時的農業恢復發展還是有限的。明代修筑邊墻,主要是為了保護農業居民的農田生產,這并不是縣界。鎮番衛設衛指揮使、參將,管理軍政,除漢族農業人口外,也包括墻外與漢民發生經常接觸的各個蒙古部落。
當時,邊墻內外民族間交往、接觸、影響如何,史書上除戰爭偶有記載外,其他極少。但農、牧產品的交換,應是經常的。牧民沒有糧食是難以生活下去的。這種交往不能不受衛指揮使的管理;發生糾紛,參將不能不進行干預。
值得特別研究的問題是蒙古對漢族文化影響的一個側面。解放前,民勤壩區各村的農族都有建立和祭祀俄博的習慣。一個村子,不論有多少一氏,就有多少俄博,如文化村有王農俄博、蔣農俄博、馬家俄博、姜家俄博、安家俄博、焦家俄博等等。而且這些大姓除原居地有俄博外,家支遷往何處,就在何處建立起新的俄博。俄博沒有什么宏偉建筑,就是堆起一個土堆,有的有幾棵樹,有的長著酸茨、白茨等雜草。每當紅白喜喪之事,不論請道家、佛家念經,但事先均要到俄博上祭祀一番。與俄博密切聯系的就是師公子。師公子有葷、素之分,祭祀念經時用刀在天門和臂上刺血者稱葷師公子;不刺血者稱師公子。文化村邸師公子為素,張茂王師公子為葷。師公子有經文,誦經驅鬼時擊單層羊皮鼓。鼓手把下裝有幾個鐵環,搖鼓出聲,與擊鼓聲相交致。驅鬼用大馬鞭,鞭聲震天,以壯聲威。這種習禮裕,毫無疑問是來自蒙古族,特別是來逢河套蒙古的薩滿教,而不是漢族固有的。明代鎮番從中原地區遷來了大批漢族人民,甚至有的還是從江南地區遷來的。不論是征調來的屯戶、屯兵、還是居宮流寓的百姓,原先都與薩滿教毫無關系。但是,居住日久,他們受蒙古人的影響,普遍接受了薩滿教祭祀俄博的習慣,建立起俄博,而且世代信守。在祭祀祖墳的同時還要在與自己家族血統毫無關系的俄博前燒香化表。這種習慣的形成,而且如此普遍深入,不能不說是與蒙古人長期接觸、相互影響,甚至廣泛發生婚姻關系所造成的。所以,我們不能以邊墻劃分地界,更不能說鎮番衛的指揮使只管邊墻以內的漢族農業居民,也要管理邊墻以外毗鄰堡寨的各韃靼部落。換句話說,上引《四鎮圖說》中所舉鎮番衛的十余處居住的韃靼人,在一定程度上受鎮番衛的管轄。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明末。
總之,從明初到明未,鎮番衛的轄區一直包括石羊河中下游的整個地區。
明崇禎十六年(1643),農民起義軍李自成部將賀錦率兵西征,攻克蘭州,殺巡撫林日瑞,“山丹、永昌、鎮番、莊浪皆降,陜西地悉歸自成”。至此,鎮番歸農民起義軍政權管轄。李自成建號大順,年號永昌。
永昌二年(1645)李自成起義軍失敗,清軍大舉南下,總督孟喬芳擊敗農民起義軍西征部隊,涼州、鎮番相繼統一于清朝。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