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資訊頻道 > 國內資訊 > 社會民俗

羊皮筏子:黃河上流動的記憶

時間:2019-12-16 14:10:37來源:新華社甘肅頻道編輯:趙小春點擊:

“羊皮筏子也作舟,一槳黃沙任我游!毖蚱しぷ,俗稱排子,是蘭州黃河特有的風景和特殊的運輸工具,是黃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古代漢族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已有300多年歷史的羊皮筏子,早年用于運輸,現在已成蘭州黃河上乘坐旅游觀光的一大亮點。羊皮筏子在河道上悠閑漂蕩,遠遠望去,就象一葉扁舟,人筏一體,隨波逐流;近看則見緊貼水面的皮筏上坐著五六個人,隨著波濤的起伏,顛簸而行,有驚無險,極富刺激。

【非遺級別】

 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歷史溯源】

羊皮筏子,舊稱“革船”,“九曲黃河十八彎,筏子起身闖河關!碧m州羊皮筏子從清光緒年間就已經興起,距今有300多年的歷史,之后這項古老的手工藝一直傳承不斷。它是黃河中上游古代先民借助河水之力,運輸人員、物資而發明的水上交通工具,適于短途運輸,主要用于由郊區往市區送運瓜果蔬菜,渡送兩岸行人等。

【制作方法】

古有“下水人乘筏,上水筏乘人”之說,關于制作羊皮筏子還有一段順口溜“竄死一只羊,剝下一張皮,捂掉一身毛,涮上一層油,曝曬一個月,吹上一口氣,綁成一排排,可賽洋軍艦,漂它幾十年,逍遙似神仙。”

制作羊皮筏子,需要很高的宰剝技巧,從羊頸部開口,慢慢地將整張皮囫圇個兒褪下來,不能劃破一點地方。要做成羊皮筏子,最為關鍵的是加熱羊皮、拔羊毛。加熱羊皮是為了更好地拔去羊毛,或曬或烤,要保持溫度的恒定,直到有臭味散發出來的時候才算好,后將烤好的羊皮脫毛,脫毛的時候很容易造成羊皮破損,所以要十分細心。

將羊皮脫毛后,扎住頭尾、肚臍、三肢,從外部扎一遍后,再翻過來從內部扎一遍,這樣才能保證不會漏氣。然后用嘴給羊皮里吹氣使皮囊膨脹,接下來灌入食鹽半斤及清水少許浸泡,再灌入胡麻油半斤,將皮的頸部、四肢用力扎緊,曝曬于烈日之下,曝曬的皮囊一般呈紅褐色時即可充氣制排組筏。而在其中的胡麻油粘度大,它的加入有助于皮囊的保養,食鹽能使羊皮保持柔軟,不易脆裂。在吹氣時最好人力來吹,因人的氣息較濕且富含二氧化碳,能夠阻止皮內的軟化,而用電泵打氣不利于皮囊的保存。

皮囊制作完畢,再用麻繩將堅硬的水曲柳木條捆成一個方形的框架,用大約4根較粗的柳木和60根較小的柳木進行捆扎。將皮囊以4、5、4的排列形式扎在上面,一個羊皮筏子就制成了。羊皮筏子體積小而輕,吃水淺,十分適宜在黃河航行,所有的部件都能拆開,而且重量很輕,便于攜帶。

羊皮筏子雖是擺渡工具,但不能像船只那樣放任在水里不去理會,還需要經常拿到岸上曬太陽,這是為了筏子的皮囊不腐爛,但不能過度暴曬,暴曬會造成皮囊爆裂,所以不用的時候還要每天在筏子上潑水。

【非遺價值】

從光緒年間至今世代沿襲,歷史悠久的羊皮筏子承載了幾十代人的勞動、生活、交通運輸的歷史使命,濃縮了黃河文化數百年來的歷史價值。

另外,羊皮筏子造型美觀、獨特,非常具有觀賞性,近年來已被制作成各種類型的雕塑、工藝品等,離開了黃河水,依然展示著黃河文化的風采,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

其制作工藝、駕駛技術以及人文的生存狀態,對后人而言都是非常寶貴的一筆文化財富。

【非遺傳承】

由于現代交通工具的發達和交通設施的便捷,它的貨物運輸和載人濟渡的功能基本喪失,主要功能轉向娛樂。無法預測,也許若干年后會被其他豐富的娛樂項目取而代之。因為需求量小,傳承人越來越少,羊皮筏子處于瀕危的境地。2006年,作為重點保護對象,“蘭州羊皮筏子”被納入首批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現在黃河蘭州段上常見的是以13只羊皮胎扎成,可坐五六人的小筏,供游人體驗黃河漂流。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羊皮筏子運輸功能喪失、旅游又尚未興起時,曾一度處于消亡狀態。后來隨著旅游業的興起,羊皮筏子漂流作為一種特色旅游項目,由民間自發組織才又重露頭角。所以,羊皮筏子的搶救和保護迫在眉睫。

從2006年開始,七里河區文化館已經通過對羊皮筏子的普查,詳細了解了其分布、運營及傳承人的現狀,根據從2007年起實施的五年保護計劃,將對代表性傳承人發放補助金,支持培養新的傳承人;成立羊皮筏子保護協會,設立發展基金;對制作工藝和駕駛的全過程拍照錄像,進行完整影像記錄;組織一只20人的表演隊,進行經常性的漂流活動等等。

來源:新華社甘肅頻道

相關文章
中國甘肅在線關于我們|媒體合作|廣告服務|版權聲明|聯系我們|網站地圖|友情鏈接 | 友鏈申請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