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面不是"垃圾食品"是真的嗎?“沒有所謂的垃圾食品,只有不健康的膳食搭配,食物自身沒有好壞之分。”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風險交流部副主任鐘凱認為,新鮮食物自然是最好的,但是在無法獲得新鮮食物的環境下,方便面仍然是一種很好的選擇,既能迅速解決人的溫飽問題,還能保證基本的食品安全。
通常,人們將食品中的防腐劑作為評判垃圾食品的標準,大多數消費者視食品中的防腐劑為“毒藥”,認為食用會對人體健康造成極大損害。對此,鐘凱明確表示,“食物防腐劑有害”是一種誤解,其作用旨在抑制細菌等微生物的滋生,保護食物營養以及感官品質。
鐘凱認為,當下人們對食品防腐劑的誤解還停留在它是在醫學上用來保存尸體的防腐劑“甲醛”(又稱“福爾馬林”),事實上,用于醫學的防腐劑與食品防腐劑沒有太大聯系,食品防腐劑的作用是抑制細菌、霉菌等微生物的繁殖。 如果食品自身不含細菌或霉菌也就無需防腐劑,企業多用反而無端增加生產成本。 當前,作為食品水活度較低的方便面、薯片等油炸食品更無需添加防腐劑。
網絡配圖
一直以來,方便面的油料問題也是流傳甚廣的謠言之一。謠言稱用在方便面中的棕櫚油在植物油中品質最差,長期食用會造成人體血清飽和脂肪酸攝入過量,導致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升高,從而引發心腦血管疾病,不利于人體健康。
在方便面的食品謠言中,流傳最廣,讓消費者恐懼陡增的無疑是“吃完一碗方便面后32小時都不會消化”的謠言。那么,這個說法到底從何而來,方便面真的難以消化嗎?
據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教授沈群介紹,該謠言源自2011年,一個美國科學家通過膠囊內鏡的方式拍攝了“加工食品”與“無添加物食品”消化情況的對比實驗。結果發現手工拉面在32小時后已經完全被消化,方便面則仍保有殘余,尚未完全消化。這個初衷本為觀察食品消化過程的實驗,后來被錯誤解讀為方便面不好消化,有害健康。隨著社交媒體的傳播發展,最后演變為“方便面32小時不消化”的謠言。
網絡配圖
對此,沈群等業內專家對生的小米粉和生的小麥粉進行研究實驗,發現不同的食物加工方式也會影響到淀粉的消化率。此外,網絡傳播拍攝所使用的觀察方法也無法對面條消化情況進行連續32小時的記錄。沈群表示,方便面所用的添加劑均符合國家標準,其主要原料和家庭自制的面條所用原料皆為一致,不會對人體造成危害。
發布會現場,專家除了對方便面謠言進行解析,也為倍受消費者誤解的食品添加劑正名。中國工程院院士孫寶國認為,食品添加劑在中國被妖魔化,是為非法添加物背了黑鍋,科普宣傳的缺失,不科學的解讀,以及企業誤導性的宣傳是主要原因。
孫寶國介紹,食品添加劑是人類的偉大發明,人類使用食品添加劑的歷史悠久。在以前,食品添加劑有很多人們熟知的稱謂,比如小蘇打,石膏、明礬等。而如今,企業打出了種種“無添加”的噱頭,讓消費者錯誤地將食品添加劑視為洪水猛獸。
“沒有食品添加劑就沒有現代食品產業。”孫寶國說,食品添加劑不僅為消費者帶來更多美味,也為現代食品產業發展帶來諸多便利,而使用食品添加劑不僅可以改善食品品質,更可以保障食品安全,促進食品創新,這是當下食品產業發展的客觀需要。(來源:中國青年網)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