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水縣:西漢初年因羅川谷三水匯流而得名,治址羅川。轄今正寧縣羅川、永和和陜西省旬邑縣、彬縣廣大地區。數年后,縣治遷至今慶陽市鎮原縣境內。原轄地今正寧縣永和、羅川,今彬縣永樂、底廟地區劃歸獨樂縣管轄。
獨樂縣:西漢初年置,治址在今榆林子鎮樂興村,轄今榆林子等地。后又將羅川、永和等地劃歸上郡管轄。
陽周縣:西漢初年置,治址在今永正鄉上官莊附近的秦馳武城,轄今永正、山河、西坡、月明、湫頭、五頃原、三嘉及寧縣平子等地,歸上郡管轄。
東漢時期(25——220)
建元六年(30),陽周、獨樂兩縣皆廢,地域劃歸泥陽管轄。惟宮河、周家仍歸弋居管轄。東漢末年廢弋居,地域并入泥陽。建安元年(196),因慶陽地區北部被匈奴和西涼馬超屢次占領,在今正寧縣永和塬設西川縣,屬安定郡。因子午嶺水向西流而得名西川。縣治具體地址不清。
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220——581)
三國時,正寧歸魏管轄。晉建興四年(316),匈奴首領劉聰攻破長安,建立漢國,正寧屬漢,末置縣。319年,漢國更名前趙,正寧屬前趙安定郡,未置縣。
東晉咸和二年(327),后趙打敗前趙,正寧歸后趙,屬安定郡,未置縣,以駐軍代政。永和七年(351),前秦立國于長安,在今鎮原縣置雍州,以軍代政,正寧歸雍州。太元九年(384),后秦趕走前秦,在今慶陽市置泥源軍,以軍代政,正寧屬泥源軍。
北朝時期(386——581)。太平真君二年(441),北魏在今寧縣城置定安縣,兼置趙興郡;在羅川重置陽周縣,轄今正寧東部、南部地區和寧縣平子鎮;在榆林子樂興重置獨樂縣,轄今榆林子和長樂地區。以上2縣均屬趙興郡管轄。今正寧縣的宮河和周家歸定安縣轄。皇興二年(468),改趙興郡為華州,陽周、獨樂2縣屬華州。太和十一年(487),華州更名班州,陽周、獨樂2縣屬班州。太和十四年,更班州為豳州。陽周、獨樂2縣均屬之。
西魏大統元年(535),在陽周縣增設泥陽、惠涉二護軍。泥陽軍設在今寧縣平子境內,惠涉軍駐羅川城。此2軍均為駐軍機構,非政府機構。大統十六年(550),西魏在陽周縣置顯州,陽周、獨樂二縣屬之。廢泥陽、惠涉二護軍。廢帝二年(553),改豳州為寧州。
北周元年(557),廢顯州,陽周、獨樂2縣改屬寧州趙興郡。
隋唐五代十國時期(581——960)
隋開皇三年(583),廢趙興郡和獨樂縣,獨樂地域劃歸陽周縣。開皇十八年,改陽周縣為羅川縣。大業元年(605),改寧州為北地郡,羅川縣屬之。次年,改北地郡為豳州,羅川縣屬之。大業八年,改豳州為北地郡,羅川縣屬之。
唐武德元年(618),改北地郡為寧州。并從寧州析置豳州(治在今陜西省彬縣),羅川縣屬寧州。次年,從寧州轄定安縣析置定平縣(縣治在今寧縣政平),屬豳州,今正寧宮河、周家地域劃歸定平縣轄。天寶元年(742),改寧州為彭原郡。因在羅川發現27軀玉真人像,故改羅川縣為真寧縣,屬彭原郡。乾元元年(758),改彭原郡為寧州。元和三年(808),定平縣劃歸寧州。大中三年(849),設分阝 寧節度使,真寧縣、定平縣均屬之。
五代十國時期(907——960)
慶陽地區慶、寧、原、衍、環五州并存,真寧縣屬寧州,定平屬衍州。后周顯德五年(958),廢衍州,定平縣劃歸豳州。后周末年又劃歸寧州。從此,宮河、周家兩地久歸寧州轄。
宋金元明清時期(960——1911)
北宋時期(960——1127),真寧歸屬未變。宋神宗元豐元年(1078),寧州歸屬慶陽府,真寧縣為慶陽府寧州所轄。
金代(1115——1234),真寧屬寧州。山河及今寧縣太昌、早社3鎮歸寧州管轄。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