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微信群”消磨了基層干部的“初心”
近日,筆者在辦公室聽一同事倒苦水:“微信群太多了,光工作群就有30多個,加上孩子的班級群、親人群、朋友群等足足有50多個群,想設置消息免打擾或者退出群聊,又怕錯過重要的工作通知,不設置吧,卻有一連串的的小紅點讓人看得頭痛”。
隨著“互聯網+”的廣泛運用,微信已成為公眾溝通交流的重要平臺,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工作生活,促進了人們之間的交往。指尖微信化辦公讓上級指令的傳達更加高效,既提高了效率,又方便了工作開展。然而,這本應便利溝通、提升工作效率的指尖辦公,卻變相增加了基層干部的負擔,讓工作無形中步入了形式主義的怪圈。現如今基層干部手機中的各類政務APP、工作群、微信公眾號,加起來三四十個的不在少數。微信群的過多過濫,背離了建群的初衷,也無形中消磨了基層干部服務群眾的“初心”,整天光是翻手機、做回復都消耗大部分時間,哪還有時間和精力為群眾辦實事?
在全面從嚴治黨的高壓態勢下,形式主義雖然得到一定整治,但新問題依然不斷,一些潛藏在“文山會海”里的形式主義,只不過是“穿上”了科技的“馬甲”,換了副新面孔,其危害依然如故。一些地方把“微信群”當成了一勞永逸,高枕無憂的“工作法寶”,習慣于將上級要求“復制+粘貼”到微信群里,當個“二傳手”;把工作安排“一發了之”,只發通知不督辦、只要結果。如此導致基層干部不能腳踏實地、全心全意地到基層去開展工作,而是“樂此不疲”地忙活手機里的微信群,甚至把工作關注微信公眾號、點贊、微信推文納入考核重要內容。最終結果是微信工作群里“熱熱鬧鬧”,實際群眾工作“冷冷清清”,“手機干部”忙忙碌碌,群眾口碑稀稀松松。
凡事都要有個“度”,不能一味的把正常“現場辦公”變成省事的“手機辦公”,更不能把“手機辦公”取代“現場辦公”。手機微信辦公,看上去,上級的信息及時傳達到位了,但現實中為了留痕而留痕的情況下,手機反而加劇了案牘勞形,更加疏離了領導干部與基層、與群眾的距離,無用痕跡、片面痕跡、經過修飾裁剪的痕跡變得更為泛濫,給基層工作人員帶來的諸多煩惱和不便。同時也或多或少會使一些基層干部變成“遙控式干部”“留痕式干部”“點贊式干部”,從而就和真正深入基層走群眾路線背道而馳了;整天就只會忙活在微信群里拍圖片、發視頻、傳信息、報材料、求點贊,而忙活得焦頭爛額,卻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深入到群眾中去,久而久之冷落的是群眾的民心,可謂是顧“群”失“眾”。丟失了當年那種早出晚歸深入田間地頭、走村串巷聽民聲辦實事的優良傳統。
“互聯網+政務”是大勢所趨,在順應發展,鼓勵支持的基礎上,也應加強監督管理,樹立崇尚實干、講求實效的鮮明導向。讓基層干部在各種“微信群”中“解脫”出來,使其在“動動手指”的同時,邁開腿、瞪大眼、張開嘴,把視線投射到基層一線,看得見群眾,觸摸到實際。只有親手把脈,望聞問切,才能開出“為民服務”的“良方”。
為此,根治指尖上的形式主義,不能止于關掉一些“微信群”,應引導和督促各級樹立正確政績觀,莫讓“微信群”消磨了基層干部為民服務的“初心”,讓“手機奴仆”回歸“人民公仆”,這是基層干部群眾的共同心聲。因此在將“四風”整治落實到位,減少“文山會海”的同時,也應該將泛濫成災的“微信群”根據實際情況當減則減,還基層干部更多深入基層一心一意搞服務、干實事的時間,讓基層干部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身到“為群眾辦實事”中去,只有心里想群眾所想、手上解群眾所難,指尖下才會“刷出”老百姓一片叫好聲。
(中共隴西縣委組織部 許鋒)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