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白龍江畔的綠色希望——隴南市發展油橄欖產業助推脫貧攻堅紀實)
四月的白龍江河谷,萬木蔥蘢,綠意盎然。
在武都區兩水鎮,十里砸子坡上,一排排油橄欖樹枝繁葉茂。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這片昔日“寸草不生”的荒山不僅披上了“綠裝”,還成了全市高接換優、低產改良的特色產業示范園。
而在50公里之外的三河鎮楊坪村,建檔立卡貧困戶楊林正在打理自家油橄欖果園。如今,他家油橄欖種植面積已達14畝,成為家庭的主要經濟來源。
長期以來,隴南通過油橄欖產業助推脫貧攻堅,2017年,油橄欖主產區基地種植面積達到43萬畝,綜合產值達到16億元,主產區的159個貧困村1.01萬戶4.42萬貧困人口通過種植油橄欖實現了脫貧目標。
找準產業發展突破口
隴南貧困面大、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是全國全省深度貧困地區的典型代表。長期以來,沒有支撐產業成為多數貧困鄉村脫貧難的主要原因。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隴南市依托國家政策,創新辦法機制,采取各種措施,推動了以油橄欖為代表的優勢特色產業的迅速發展。
在多年的探索實踐中,隴南油橄欖產業走過了引種試驗、示范推廣、產業化發展、創新驅動四個階段。截至目前,隴南油橄欖產業的基地面積、鮮果產量、初榨油產量和經濟效益均列全國第一,成為隴南的“金字招牌”。
在最初選擇種植油橄欖的時候,許多人心里是犯嘀咕的:油橄欖樹生長習性如何?適合隴南生長嗎?種植技術從哪里來?效益怎么樣?
為推動這項富民產業健康快速發展,隴南提出了“把油橄欖產業做大做強”的奮斗目標,制定了規劃,成立開發機構,集中人才、資金,突出重點進行規模發展。
沒有群眾的積極性,再好的政策和措施也會落空。隴南各級政府工作人員進村入戶、深入田間地頭做群眾的思想工作。同時,在退耕還林地里發展試驗田。在2100畝高標準國有示范園、3.5萬畝大戶私有橄欖園、39.29萬畝的整流域開發、連片栽植橄欖園相繼建成后,群眾看到了油橄欖帶來的成效,開始主動在自家地里種植油橄欖樹。
近年來,隴南制定出臺了《加快油橄欖產業發展的決定》和《油橄欖產業發展扶持獎勵辦法》,整合發改、扶貧、林業、水利、交通等各類涉農資金,每年安排1000萬元資金,傾斜支持油橄欖產業發展。同時,隴南還成立了專門的研究機構和工作機構,專抓引種育苗、規劃建園、栽培管理、協調服務等工作。在油橄欖產業培育過程中,地方黨委、政府不斷強化服務,為加速產業發展提供了堅強保障,也充分調動了群眾的積極性。
就這樣,油橄欖在隴南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由國際橄欖油理事會繪制的《世界油橄欖分布圖》上,第一次標上了中國的名字,隴南市武都區以其獨特的氣候條件,被劃分為一級適生區。
激活產業扶貧原動力
今年入春以來,武都區積極組織林業技術人員深入兩水、角弓等油橄欖重點鄉鎮開展高接換優工作,對低產油橄欖園選擇優良品種進行改良。
在油橄欖發展過程中,隴南注重產業提質增效,加快良種引進步伐,積極從國外引進、推廣優良油橄欖品種,建成了甘肅省油橄欖良種繁育基地,良種引進及試驗示范走在全國前列。
通過扎實開展特色產業提質增效活動,隴南油橄欖產量逐年攀升:2015年主產區鮮果產量達到2.4萬噸,2016年達到2.6萬噸,2017年則達到3.6萬噸。
隴南油橄欖產業發展到現在的規模,土地流轉和適度規模經營是大勢所趨。隴南把適生區符合條件的油橄欖基地建設,全部納入退耕還林范圍,采取拍賣、租賃、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土地,全市有60%以上的橄欖園通過流轉,由專業合作社經營管理,實現了規模經營。
富民產業的發展,也少不了龍頭企業的帶動。在政府引導、扶持下,目前,隴南已發展油橄欖加工企業14家,擁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初榨油生產線17條,形成年處理油橄欖鮮果近3萬噸的生產能力,帶動了數萬群眾致富。
農企聯動,互利共贏。隴南林業部門每年根據鮮果成熟的不同時期及時發布信息,指導農戶適時采收。同時,訂單收購、預約收購、就近收購的辦法,不僅方便了群眾交果和企業加工,也給廣大種植戶吃上了“定心丸”。
在積極培育產業的同時,隴南還進一步加大企業助推精準扶貧工作力度,大力推廣“電商+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和“合作社+貧困戶”等形式,不斷探索扶貧開發的新途徑。
油橄欖產業的良性發展,有效帶動了隴南扶貧工作的順利推進。數據顯示,隴南現有4.5萬農戶、21萬多人參與到油橄欖樹種植中,每戶群眾每年增收超過3000元。
鋪就群眾脫貧小康路
如果說市場需求是油橄欖產業發展的外因的話,那么油橄欖對生態安全的屏障作用,則是帶動油橄欖產業發展的內在因素之一。
隴南是全國四大泥石流高發區之一。多年來,隴南在白龍江、白水江沿岸遍植油橄欖,不僅增加了群眾收入,而且對人居環境美化和生態環境修復發揮了重要作用。
緊跟時代步伐,隴南還搶抓互聯網帶來的重大機遇,給“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秦巴山區深處的油橄欖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近年來,隴南積極組織龍頭企業與電商對接,依托電商擴大產品銷售。引導龍頭企業興辦網店,加工適合網絡銷售的優質產品。扶持龍頭企業通過產業化經營,帶動貧困戶從事生產加工,建立完善的供應體系。積極搭建農產品“線上線下”交易平臺,發展網上交易與配送,擴大貧困地區農產品和特色產品的網上銷售。
截至目前,武都區發展1000多家網店,在阿里巴巴等專業網店上建立了銷售平臺,形成了大城市有固定營銷網點、電商營銷全國的立體銷售格局。
此外,為了進一步推動油橄欖產業快速發展,加快隴南脫貧致富步伐,60多家科研院所、單位和企業等共同發起成立了行業性社會組織——中國油橄欖產業創新戰略聯盟,搭建起了技術轉化、信息交流和人才培養平臺,為隴南油橄欖適生區實現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增添了活力。
今后幾年,隴南將建設油橄欖良種繁育園、科技展示園和橄欖油精深加工工業園等“三個園區”,建設國家油橄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油橄欖種質資源中心、油橄欖技術服務培訓中心和全國油橄欖產品集散中心等“四個中心”,全力推進油橄欖產業實現新發展。(來源:甘肅日報 記者:陳多)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