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亭鎮賈家村,位于甘肅隴南宕昌縣南部,距離鎮政府12公里,轄2個自然村,海拔2500多米,地處偏僻,交通不便,自然條件差,是一個典型的高寒山區村。原來村里有120多戶400多人,居住土坯房石板房,出行山脊搓板路,干活人肩挑牲畜馱,外出務工和大黃、黨參等傳統中藥材種植是當地群眾的主要經濟來源。
上世紀90年代,一些不堪忍受貧窮的人們開始離開祖祖輩輩生活的地方外出謀生,到2017年村上剩余47戶129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45戶117人,貧困發生率最高時達88.2%,是全縣的深度貧困村。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吹響了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進軍號角,賈家村的嬗變也自此開始。
易地扶貧搬遷 增進群眾獲得感
在國家脫貧攻堅大潮中,中央和省、市、縣各項精準扶貧政策措施出臺實施。賈家村作為遠近聞名的貧困村,2017年底被確定為整體搬遷村,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插花安置等政策措施,全村群眾搬進新居,用上了干凈衛生的自來水,基本養老保險全覆蓋,最低生活保障應保盡保,基本醫療有了保障,孩子上學也更近了。
賈家村群眾享受到了精準扶貧好政策帶來的福祉,感受到了好政策帶來的實惠,有了滿滿的“獲得感”。
村民沈甲女感觸最深,2018年妻子住院做手術,治療費用達到3.4萬元,給他帶來了巨大的經濟負擔。后來,鎮村積極落實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醫療救助等政策,全部解決了醫療費用問題。妻子術后難以從事重體力勞動,沈甲女也無法外出務工,家庭經濟收入出現問,鎮村又及時給他安排了公益性崗位、并組織他到合作社務工,當年增加收入達1.2萬多元,幫助他解決了實實在在的困難。
2019年11月,沈甲女一家搬進了縣城近郊100平米的新樓房,電梯、燃氣灶、自來水、衛生間一應俱全,告別了祖祖輩輩居住的夏天漏雨、冬天漏風的茅草房。
培育發展產業 增強群眾幸福感
基本生活問題解決了,如何發展村集體經濟,解決群眾搬遷后長遠生計問題,確保群眾穩定增收,如期實現高質量脫貧出列,成為賈家村面臨的新問題。
賈家村全村搬遷,村“兩委”決定利用閑置的1700畝土地,發展烏龍頭山野菜種植。“位置偏遠、交通不便,產業發展前景不大,最多也只是小打小鬧。”對此村里出現很多質疑的聲音。
為轉變群眾的思想認識,賈家村“兩委”班子成員召開會議研究討論、入戶走訪做工作,逐漸取得了大家的信任和支持,提出了搶抓機遇、因地制宜,從單一化走向多元化產業發展之路。
“通過前期向群眾了解和實地察看,發現當地山上生長著野生烏龍頭,自然條件適合種植,烏龍頭菜上市每斤能賣15元,在本地需求量大,種植一次長期收益,是個長效產業!辨傫v村干部魏榮德說。
2018年初,賈家村在縣、鎮兩級的指導下,進行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三變”改革,流轉閑置土地,解決剩余勞動力,讓農村“沉睡”資源活起來,群眾增收渠道多起來,實現村集體經濟“家底”從無到有,逐漸發展壯大,推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結合相互促進。
同年,賈家村特色產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賈家優質林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相繼成立,合作社采取“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的帶貧方式,組織貧困戶抱團發展,分別培育烏龍頭山野菜、食用菌種植和育肥豬、土雞養殖產業,輻射帶動貧困群眾42戶108人。
群眾不再單純依靠傳統大黃、黨參等傳統中藥材種植獲得收益,還可以通過就近到合作社務工、入股分紅、土地流轉等途徑增加收入。
“雖然搬遷到新城子安置點上壩社區,但村里拆除了危房、修建了生產用房,在忙完農活后,我們就可以到合作社務工,每天能掙到100元。”貧困戶沈羊平種了2畝多地大黃和黨參,在農閑時節他就去合作社務工。
壯大集體經濟 提升群眾滿意度
合作社的發展給貧困群眾帶來了收益,也給村“兩委”班子成員帶來了很大的信心。但是如何進一步發展好合作社、壯大村集體經濟,又一難題擺在了村“兩委”班子成員面前。怎么辦?
賈家村充分發揮“宕昌模式”的優勢,以村辦合作社為紐帶,以貧困戶增收為目的,按照“增收入保脫貧、強產業促發展、長短線相結合”的發展思路,精準聚力發展壯大村辦合作社產業。
通過產業扶持資金、貧困戶產業到戶資金和省發改委幫扶資金等共180.1萬元注入支持,合作社發展有了新鮮“血液”。賈家村調配資源、制定產業發展,完善合作社基礎設施建設、擴大種養殖規模,使集體經濟在保值中增值,群眾持續穩定增收。
2019年,群眾在合作社務工收入10.47萬元,戶均增加收入4000多元;年度入股分紅4.8萬元,戶均增收1000多元;村集體經濟凈利潤9.4萬元。
“賈家村集體經濟發展,特別是村辦合作社,讓群眾參與進來從中獲益,既堅定了他們脫貧致富的信心,同時也凝聚了人心。在2018年貧困戶脫貧3戶9人的基礎上,2019年實現了32戶87人脫貧!笔“l改委派駐賈家村第一書記、幫扶工作隊長呂海剛說。
加強班子建設 提振群眾精氣神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為了增強基層黨組織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帶領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更好培育壯大村集體經濟,宕昌縣通過招考,為賈家村選配了專職黨支部書記。
“趙支書經常和我們交流談心,聽取大家意見,共謀村上發展。村干部和群眾的關系更融洽了,在他們的帶領下,我們群眾發展產業、脫貧致富更有了干勁。”貧困戶沈羊平說。
一年多來,賈家村積極發揮村級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村“兩委”牽頭帶動,長線發展烏龍頭山野菜種植產業保長效,短線發展食用菌種植、育肥豬和土雞養殖產業穩脫貧,初步形成了“雙養殖+雙種植”特色產業體系。
目前,種植烏龍頭山野菜苗木50萬株,種植面積達2200畝;建設食用菌種植大棚14座,貧困戶共托管種植香菇11.2萬棒;建成標準化飼養圈舍19間,養殖育肥豬110頭;建設雞舍10間,養雞2000只。
“現在產業發展起來了,村集體也有了錢。我們將繼續在發展模式上拓寬路,在資源利用上闖富路,最大限度凝聚合力、激發活力,做強產業、增加效益,使貧困戶10戶21人如期脫貧!贝妩h支部書記趙云飛說。
如今的賈家村,石板房變成了城里的新樓房,一座座危房拆除消失,一排排嶄新的生產用房錯落有致;豬滿圈雞成群,烏龍頭山野菜、食用菌長勢喜人;村集體經濟從無到有,一點一點變化,一滴一滴積累。
“賈家村村辦合作社產業發展,壯大了村集體經濟,贏得了群眾認可,夯實了基層工作的群眾基礎。在保障整村如期實現高質量脫貧的同時,也為鄉村振興打下了堅實的產業基礎!惫偻ゆ傸h委書記成趙平說。(劉輝 后孝賢)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