層層疊疊的黑木耳繞著菌棒生長,宛若一束束盛開的黑玫瑰,在寂靜的大山深處綻放,吊草村群眾望著眼前即將豐收的景象,夢幻般迎來了致富的希望……
“今年預計黑木耳產量可以達到4千斤,營業額22萬元以上”趙彥生手捧著沉甸甸的黑木耳,愛不釋手,笑瞇瞇的向幫扶干部說的津津有味。“今年已經是第四個年頭了,我的堅持終于有了成果,我們吊草村是木耳種植的最佳適宜區,我們現在可以大膽發展、大面積發展”。
千里返鄉“執著路”
吊草村地處羅壩鎮西南,平均海拔1800米以上,山高林密地濕是其顯著的地理特征。“一方水土養育不了一方人”是吊草村群眾的生活寫照,一部分群眾已陸續遷轉落戶到外地,基本不回來了,留下搬不動的依然面朝黃土背朝天,用辛勤的汗水澆灌著僅有的幾畝薄田。趙彥生就是長年外出務工的一員,每天都在工地為“去留”而煩惱,心里老有一個自種木耳的念頭在閃爍,因為他堅信老一輩人說過的話——他們村上原來自己種植過木耳,加上林內常常可以發現野生木耳和野生羊肚菌。生性執著的趙彥生依然決然回到了吊草村,在駐村幫扶了隊的鼓勵下,開墾了村上的一片斜坡為自己的首塊“木耳試驗田”。
一波三折“探索路”
“剛開始種的時候不懂技術,木耳要么就不出量,要么就因為沒有及時通風排水而爛在地里。”趙彥生回憶起當時的情況依然歷歷在目。“非常擔心因為技術的問題讓這么多的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打了水漂。”大部分群眾熱嘲冷諷地說:“種木耳好是好,就是啥時候才能見效益,靠天吃飯不長久”。心急如焚的趙彥生找到鎮村干部和駐村幫扶隊,幫忙聯系到了康縣木耳先進種植示范基地的帶頭人,第二天就動身帶著疑問去學習,還多次邀請專家來現場進行專業指導和知識講解。帶著村民的懷疑和誤解,趙彥生頂著重重壓力選擇了堅持。
柳暗花明“幸福路”
經過反復探索和嘗試,趙彥生堅信,木耳種植可以在吊草村大面積發展,為了擴大規模,進一步增加產量和產值,僅憑一已之力是微不足道的,必須動員和鼓勵更多的群眾參與,尤其要帶動更多的貧困戶通過產業增收。為了扭轉群眾觀望和種種錯誤認識,在鎮村干部和駐村工作隊的全力支持下,他每天堅持早出晚歸,和群眾打時間差,找群眾動員群眾說服群眾,經過趙彥生不厭其煩熱心動員,終于是“苦心人,天不負”,村上更多的村民意識通過產業增收的重要性和科學性,同時也看到了木耳產業的希望,漸漸地就說閑話的人少了,踴躍加入的人多了,他們的合作社也辦起來了,如今木耳種植也真正支撐起吊草村的產業發展的橋梁。目前吊草村的木耳產業已初具規模,自2018年以來,已帶動了27戶建檔立卡入股,每年可吸納勞動力18人,連續2年產值20萬元以上。
“幸福不是等來的、也不是要來的,而是奮斗出來的”,吊草村的產業發展充分驗證了這句話的深刻內涵。現階段,吊草村木耳產業正在擴大規模,趙彥生家也于2019年穩定脫貧。大家眼中木訥寡言的趙彥生也變成木耳種植的“專家”。面對著一袋袋包裝好準備外售到青島等地的黑木耳,趙彥生幸福地笑了,他的笑臉掩映在沉甸甸木耳叢中宛若“黑玫瑰”般綻放。
通聯:禮縣羅壩鎮陳霄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