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火是春節期間流行于民間的一種自演自娛活動,它來源于人們對古老的土地與火的崇拜。由土地與火的崇拜中,產生了祭祀社與火的風俗。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認識能力的提高,祭祀社火的儀式逐漸增加了娛樂的成分,成為規模盛大、內容繁復的民間娛樂活動。
據歷史記載,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就有了社火這一民間娛樂活動。《民俗通》中說,“百日之勞,一日之火,集社燃火,群歌群舞,集社燃火而舞之蹈之,祈于天而禱于地,以獲吉也。”由此可見,最初民間辦社火的目的,一是為了慶賀豐收娛樂助興,消除疲勞鼓舞情緒;二是敲鑼打鼓耍龍舞獅驅趕邪魔,保護村民平安;三是祈求天地神靈賜福降吉祥,渴望生活幸福安康。
宕昌社火中主要包括耍龍燈、跑旱船、舞獅子、踩高蹺、唱小曲、演大戲、武術表演等形式。演出時的各種道具制作匠心獨運,反映了千百年來廣大群眾的想象力和創作才能,在詞曲的編寫和表演形式上具有豐富的文學藝術和戲曲藝術的特點。
宕昌社火歷史悠久,具有傳統性和廣泛性,在縣域25個鄉鎮的大多數行政村普遍流傳。社火表演都是慶豐年,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六畜興旺、闔家幸福為目的。而作為兩河口鎮清水子村社火其服飾與唱腔具有一定宕昌社火的代表性。
作為民間藝術和傳統文化的宕昌社火,每年都在春節期間要進行表演,當地群眾稱為唱社火,或耍社火。一般社火都有社火頭人,在本村姓氏家族中具備德高望重,有一定的策劃和指揮能力的人里面選定,負責表演社火人員的角色安排,資金籌集,表演道具的制作購買和道具補舊添新等所有事宜,以保證社火表演的正常進行。
表演時間一般在農歷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九日之間,擇黃道吉日出社火,或稱出燈,每逢雙日表演,至正月十九日結束,謂倒燈。社火根據其表演形式可分為說唱社火和表演社火兩類。說唱社火中,說社火相當于現代社會的小品,有釘缸、深溝擔水、賣花線等,節目一般由兩至五人來表演完成。唱社火是指男女各一組,每組由八到十二人組成,排列成整齊的隊形,踩著十字步,唱著小曲載歌載舞。所唱的小曲主要有繡荷包、織手巾、小放牛、下四川、四季歌等等。唱詞內容豐富,集哲理性、教育性、趣味性、知識性為一體。
表演社火有舞龍、舞獅、跑馬、劃旱船、踩高蹺等形式,主要在場院進行表演。表演則以民間傳說和戲劇故事為題材,通過一個或一組人物展現一個故事,一個故事即為一轉社火。人物要畫(戴)社火臉譜,穿社火服裝(據考證為清代時期的服飾),持社火把杖。表演社火里面踩高蹺最為精彩,通常有八仙人物、三國演義人物、西游記等人物。踩著高蹺的人員表演動作驚險玄妙,幽默有趣。
社火游演通常在場院表演之前,走街串巷進行展示,一般是探馬在前,后面跟著社火會旗、火銃隊(炮隊)、旗隊、社火隊,最后是鑼鼓隊,表演社火的一班人馬浩浩蕩蕩游行地活動。社火表演經過群眾家門時,主人會在門前放一張桌子,擺供品,點燃香火鞭炮迎接,稱之謂迎社火。說唱社火和表演社火,以及社火游演組成了完整的社火這一傳統文化鏈條,豐富了廣大群眾春節期間的文化生活。(李 玥)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