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資訊頻道 > 市州快報 > 隴南市

兩當:“云祭掃” 開啟文明祭祀新風尚

時間:2022-03-31 13:10:22來源:中國甘肅在線編輯:趙小春點擊:

中國甘肅在線兩當訊 (通訊員:張云霞)又到一年清明時。受疫情影響,兩當縣通過云聯動的全新方式,倡導民眾通過“云”祭掃寄托思念,這不僅是一種防疫之需,更是一種文明之需“云祭掃”讓民眾疫情防控文明祭祀兩相宜

“ 烈士從未遠去,英雄長存山河! ”這是昨日兩當縣西坡鎮職工劉飛通過中華英烈網線上祭掃平臺網上祭祀服務,寫下對英雄崇敬“陳紅軍烈士是我們兩當人的驕傲!原本打算今年清明要去蘭州烈士陵園掃墓的,但疫情之下,紀念不在形式而在心。通過網上祭祀,也算讓我‘云’上如愿了。”

連日來,兩當縣充分利用微信公眾號、職工及村組微信群開展文明祭祀、網絡祭掃宣傳引導活動。特別是結合未成年人德育教育和愛國傳統教育,在全縣3000余名師生中開展“奮進 2022 網上祭英烈”活動,為革命英烈鞠躬獻花、留言寄語、寄托哀思,在緬懷先烈、傳承紅色基因的同時,掀起了文明祭祀新風潮。

不止緬懷先烈,網上追思在今年清明節期間,成為了兩當群眾文明祭祀、悼念逝者的新風尚。

天水小伙趙志文來兩當工作已兩年多,因為疫情緣故,清明沒有回家,“本想著清明回老家祭祖,但目前疫情形勢還比較復雜,我就到線上平臺建立網上紀念館,上傳了太奶奶的照片,在網上獻花,寄托情懷。清明祭掃,重在心意不在形式,更文明更環保的祭掃方式,是對先祖的最好緬懷。”

“年紀越來越大,腿腳越發不方便。恰好這兩年推出的‘云祭掃’,彌補了無法線下掃墓的遺憾。而且現場祭掃,又放鞭炮、又燒紙錢,既不安全,也不環保。這些老習俗確實該改一改了!”家住兩當縣的張志春本是河南人,因為身體緣故無法回老家祭祖,從前年便開始選擇“云祭掃”。

“云”祭祀改變的只是形式,并未改變祭祀內核,過程簡潔卻不簡單,儀式肅穆卻不敷衍,情感飽滿而不輕慢,同樣能夠表達對逝者的追憶與祭奠。張志春表示:“和孩子們聚在一起翻看老一輩生前的照片,回憶以前的日子,講講家風的傳承,同樣可以寄托哀思,起到緬懷先人、教育后人的目的。”

變化的是祭掃形式,不變的是無限追思。兩當縣將以“云祭掃”為契機,真正推動移風易俗工作落實、落細,讓綠色祭掃之風得以固化,文明祭奠之風得以延續,讓文明祭祀在兩當蔚然成風。

代祭掃”+“云祭掃

疫情之下,大考仍未結束。疫情期間,懷念故人,需要我們共同行動起來,盡量減少聚集式的現場祭掃,踐行文明低碳祭掃,多些文明祭掃形式,用最真的和最實的”,做新時代文明新風的引領者、宣傳者、踐行者。云祭掃引領文明祭掃新風尚,讓其成為全民樹立文明殯葬觀念的一個窗口,帶起厚養薄葬、喪事簡辦的新風尚。我們也期待,南寧以云祭掃為契機,探索更多殯葬祭祖新形式,真正推動移風易俗工作落實、落細,讓綠色祭掃之風得以固化,文明祭奠之風得以延續。

日漸被接受的文明祭掃、綠色祭掃理念,低碳環保的線上文明祭掃方式,過程簡潔卻不簡單,儀式肅穆卻不敷衍,情感飽滿而不輕慢,同樣能夠表達對逝者的追憶與祭奠,遠比那些嘈雜而奢靡的祭祀有意義。

“身邊很多親朋好友的祭掃觀念都在改變。”昨天,在莊重肅穆的氣氛中,市民張志春和家人向已故親人的遺像鞠躬、上香,這場在家中舉行的家庭追思會,簡潔又不失儀式感。張淑琴說,今年清明前夕,她通過“天津殯儀服務”公眾號,找到家庭追思會儀式視頻,按照視頻引導,在家用綠色環保的方式祭奠親人。她說:“”

“身邊很多親朋好友的祭掃觀念都在改變。”家住兩當縣的張志春本是河南人,因為年齡無法回老家祭祖,年便開始選擇“云祭掃”。告訴記者,通過市民政局官網或“天津殯儀服務”公眾號進入網上祭掃平臺后,可為已故親人創建線上“紀念館”,添加故人信息、布置紀念館、敬獻鮮花等。“年紀越來越大,腿腳越發不方便,這兩年我沒到現場祭掃,都是孩子們去的。恰好天津推出‘云祭掃’,彌補了無法線下掃墓的遺憾。這幾天,我還報名了天津寢園的免費代掃,工作人員會代替家屬擦墓碑、獻花、擺放祭品等,并拍攝照片或錄制視頻提供給我們,貼心服務中給家屬以慰藉。”

“親人啊,今天您的家人聚在一起,共同深情地緬懷您……”昨天,在莊重肅穆的氣氛中,市民張淑琴和家人向已故親人的遺像鞠躬、獻花并致追思詞,這場在家中舉行的家庭追思會,簡潔又不失儀式感。“以往去現場祭掃,人山人海不說,焚燒祭品煙霧繚繞,對環境也不好,這些老習俗該改一改了。”張淑琴說,今年清明前夕,她通過“天津殯儀服務”公眾號,找到家庭追思會儀式視頻,按照視頻引導,在家用綠色環保的方式祭奠親人。她說:“和孩子們聚在一起翻看老一輩生前的照片,回憶以前的日子,給孫輩講講家風的傳承,同樣可以寄托哀思,起到緬懷先人、教育后人的目的。”

“身邊很多親朋好友的祭掃觀念都在改變。”張淑琴的姐姐張淑珍從去年開始便選擇了“云祭掃”。她告訴記者,通過市民政局官網或“天津殯儀服務”公眾號進入網上祭掃平臺后,可為已故親人創建線上“紀念館”,添加故人信息、布置紀念館、敬獻鮮花等。“年紀越來越大,腿腳越發不方便,這兩年我沒到現場祭掃,都是孩子們去的。恰好天津推出‘云祭掃’,彌補了無法線下掃墓的遺憾。這幾天,我還報名了天津寢園的免費代掃,工作人員會代替家屬擦墓碑、獻花、擺放祭品等,并拍攝照片或錄制視頻提供給我們,貼心服務中給家屬以慰藉。”

不管歲月如何流逝,對您的思念從未改變。家住衡陽市石鼓區和平北路的市民陳先生,今年雖然沒能回老家,卻通過在湖南省民政局發布的云上清明微信公眾號上的親人祭祀服務,寫下對外婆的思念。

陵園推出線上“云”祭掃服務平臺,市民關注公眾號后,就可以開展代祭掃服務。

但疫情之下,紀念不在形式而在心。不論身處何地,對逝去親友的思念不會停止。通過云平臺舉辦網絡追思會及敬獻鮮花、書寫寄語等方式祭奠先祖,同樣可以表達追思與悼念,也降低了疫情擴散風險,這種新的祭掃方式讓我們摒棄了祭掃陋習,彰顯了新時代的文明新風尚。

清明掃墓,意在追遠和緬懷。通過懷念先人、表達我們的哀思和懷念。日漸被接受的文明祭掃、綠色祭掃理念,低碳環保的線上文明祭掃方式,過程簡潔卻不簡單,儀式肅穆卻不敷衍,情感飽滿而不輕慢,同樣能夠表達對逝者的追憶與祭奠,遠比那些嘈雜而奢靡的祭祀有意義。

受疫情影響,2020年這個清明節注定與往年不同。為了早日戰勝疫情,今年清明期間暫停聚集性祭掃活動。但為滿足市民祭掃需求,相應開通云祭掃服務,方便市民祭掃足不出戶。凡在南山公墓、龍隱寺公墓安葬人員的親屬,可以通過添加南山公墓管理所的公眾號進行云祭掃。祭掃者可以通過注冊姓名、上傳照片,形成個人主頁,在主頁祭臺上播放音樂、上香、點蠟、燒紙等寄托哀思。

近年來,通過移風易俗、大力倡導文明低碳祭掃,網絡祭掃等新方式得到越來越多人的接受。但傳統的現場祭掃仍是主流,燒紙錢、放鞭炮、送祭品等愈演愈烈。一些人甚至焚燒液晶電視”“手機”“豪車”“別墅等新潮祭品,這些祭掃方式,既帶來安全隱患、造成環境污染,也不斷滋生攀比、浪費之風。祭掃時,噼噼啪啪的鞭炮聲此起彼伏,各種紙錢、祭品冒著濃煙,本來清靜的墓園變得嘈雜喧嚷。這還是最初的清明祭掃本義嗎?

通過網絡獻一束花、上一炷香、點一支燭,頌讀祭文來寄托哀思,一樣可以達到祭奠先人、追思哀悼的目的。

“云”祭祀改變的只是形式,并未改變祭祀內核,新時代應該有新的祭祀儀式,不妨更坦然的接受,讓文明祭祀走得更遠些。

人間氣清景明,世間萬物皆顯。讓我們共同努力,推動

云祭掃不只是特殊時期的一種替代性祭祀方式,還將會成為清明的新風尚。

統籌線上線下實行預約祭掃,該縣還利用網絡平臺、政府門戶網站、微信公眾號、微信群、宣傳欄等方式倡導網上祭掃、綠色祭掃,并倡導全縣公職人員錯峰祭掃,盡量避開清明節當日祭掃。

據知,工作人員在為市民提供代祭掃服務時,將把整個過程通過網絡回傳給市民。“通過便捷、新穎、人性化的功能設計,讓廣大用戶‘云’上如愿。”張宇說。

變化的是祭掃形式,不變的是無限追思。代祭掃”+“云祭掃,讓文明祭祀在江西蔚然成風。

疫情之下,大考仍未結束。疫情期間,懷念故人,需要我們共同行動起來,盡量減少聚集式的現場祭掃,踐行文明低碳祭掃,多些文明祭掃形式,用最真的和最實的”,做新時代文明新風的引領者、宣傳者、踐行者。

相關文章
中國甘肅在線關于我們|媒體合作|廣告服務|版權聲明|聯系我們|網站地圖|友情鏈接 | 友鏈申請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